返回

2018-05-25

抱团谋发展 合力奔小康

作者:卯龙艳 时间:2018-05-25 阅读:241


 抱团谋发展 合力奔小康
——威宁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侧记
记者 卯龙艳

  威宁地处云贵高原腹地,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却面对着山高地少、农产品商业率低、品牌意识薄弱、规模化不强等现实。
  近年来,威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创新经营方式,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搭建农民与市场有效对接的桥梁作为产业精准带动贫困户的重点,实现了由农户“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转变,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
  2017年,威宁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29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国家加工示范单位1家,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12家,县级示范社60家。申报市级龙头企业6家、县级龙头企业10家,到目前有各类龙头企业67家(其中,省级10家、市级31家、县级26家)。
  2018年,威宁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98家,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2497户,有效推动全县农业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一个个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整合资源 集中力量助脱贫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型经营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特色产品和推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打造农业品牌构建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成立的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是威宁较早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之一。
  “我们是威宁第八个注册的专业合作社,十年过去了,但是我依然记得很清楚,因为当时全县成立的合作社不多,大家对合作社还很陌生。现在,经过十年的发展,全县的合作社越来越多,经营的项目也越来越丰富、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永军介绍说。
  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马铃薯种薯的种植与销售,以双龙镇的江林村为主要种植基地,同时马铃薯种薯的种植面积慢慢向其他乡镇拓展。目前,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马铃薯种薯种植涉及全县20多个马铃薯重点种植乡镇,种植面积达15000余亩。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马永军如是说。
  马铃薯一直都是江林村的主要产业,合作社未成立前,老百姓采取的都是各家各户分散种植的传统模式,合作社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为了充分调动村民种植的积极性,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闲置农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趋势,通过合作社提供种薯并保底回收,老百姓自行管理,建立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合作社实施的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全部实行土地流转,由合作社自行组织生产及销售,土地流转后,农户优先到基地内劳动,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原来没有合作社的时候,洋芋种子要自己去买,种出来的洋芋还要自己去找销路,劳心劳力,钱却找不到。后来有合作社了,我就跟着合作社一起种种薯,种子由合作社免费发,我们只要尽心管理好就行了。去年收了4万多斤,合作社给我们保底回收,7角钱一斤,卖了3万块钱。”家住江林村碗单组的李绍兵告诉记者。
  以合作社为依托,李绍兵再也不用为种子或者销路犯愁,挣的钱比原来多了,并于2017年脱贫出列。
 
转变思路 科学种植促增收
 
  近日,麻乍镇星光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内,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前来务工的老百姓有的忙着挖早熟马铃薯,有的忙着打包装车,有的忙着培育辣椒苗,无数忙碌的身影成为康家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种植的100多亩早熟马铃薯基本上都开挖的差不多了,刚上市的时候价格比较好,每斤能卖到1元,现在上市的马铃薯比较多,价格降到了每斤0.5元,但是销路不用愁。”说话的是星光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杨国亮,同时他还是双包塘社区的支书、麻乍镇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2000年,杨国亮和妻子到云南昆明的蔬菜种植基地打工,在那里,他学到了规模化、专业化种植蔬菜的技术。2006年回到老家双包塘后,他开始探索连片种植蔬菜的可能性,并于2013年成立了星光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领下,这个曾经一直靠包谷、洋芋为主导产业的村庄渐渐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社区”。
  “我们双包塘地势平坦而且土地肥沃,加上水资源充足,近年来交通运输条件也改善了,特别适宜发展蔬菜种植,以前咱们老百姓一年到头全靠地里那几亩包谷洋芋,赚不了几个钱,现在集中连片种蔬菜就不同了,老百姓每亩地每年的收入要翻几番。”杨国亮乐呵呵地说。
  星光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把社区的土地通过流转的方式集中起来连片发展蔬菜种植,由一季转变为两季或者三季,提高土地复种率,实现效益最大化,社区的产业也从传统的农业种植转变为紧跟市场的精品蔬菜种植。
 
创新模式 集中优势谋发展
 
  猴场镇苹果园标准示范基地位于猴场镇格寨村,2013年基地刚建立时不过百余亩,苹果种植技术性不强,品种老旧,带动群众增收效果不明显。
  2016年,通过猴场镇印落福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以塘约模式为样板,按照“合作社+村+农户+资金”的“3+X”的运作方式,以“三变”模式引领,格寨村大力发展苹果、樱桃产业,目前苹果园标准示范基地面积已扩大到350亩。同时,还发展种植精品苹果7000余亩,带动全村362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206人)发展致富。
  “我们格寨村交通便利,又有三岔河绕村而过,水源充足,加上海拔低小区气候好,适宜发展蔬菜水果种植,过去都是老百姓零散种植,不成规模,抗市场波动的能力弱,随着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里闲置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合作社理事宫厚军说道。
  合作社成立后,格寨村“两委”按照“三变”改革措施,引导村民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的方式,积极以土地、资金入股合作社,把村里零散、荒置的土地变成了资产,老百姓手里的闲散资金变成了股金,农户变成了股东,过去“一盘散沙”限制发展的局面彻底改变。
  “土地流转挣租金、入社打工挣薪金、入股参股挣股利”,猴场镇印落福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了格寨村的产业结构,同时也为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贡献了力量。
  如今,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一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为推进威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建设加工厂、农家乐以及休闲观光园等,拓宽农民增收途径;通过对农产品进行统一收购、包装、运输、销售等,提升当地产业的价值,让农产品有了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发展要求,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