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向致富火光的“飞蛾”村
作者:唐爱梅 时间:2018-05-28 阅读:300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44)
扑向致富火光的“飞蛾”村
——访玉龙镇深度贫困村飞蛾村
实习记者 唐爱梅
谈及飞蛾村的地势特征,当地人精炼地将其概括为:山高坡陡无平地。短短7个字,道出了飞蛾村发展的桎梏。
近年来,飞蛾村力争用好每一分地,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500余亩,种植核桃1000余亩、苹果500亩、烤烟846亩、花椒500亩。
村里有了致富产业,村两委还充分发挥引导带动作用,鼓励村民谋求发展,不断激发村民脱贫内生动力。
飞蛾村全村共有365户1451人,贫困户38户80余人。在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贫困人数还在不断下降。
核桃树梢挂满致富坚果
耕地面积少、缺乏水源,一直是飞蛾村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两个大难题。
以前,飞蛾村村民大多在山坡上种植苞谷和洋芋,辛苦大半年也挣不到钱。
2011年,在玉龙镇政府的号召下,飞蛾村开始种植核桃树。
村支书陈朝文说:“核桃属于坚果,生长的过程中需水量不大,管护起来也不费力,特别适合我们村这种山地多、耕地少的情况。”
飞蛾村村两委号召种植核桃树时,村民文荣荣是最为积极的一个,他说:“我家门前有一棵老核桃树,一年大概能收获300斤核桃,市场价格好的时候,一棵核桃树就能带来上千元的收入。”
文荣荣知道核桃树是“致富树”,于是将家里的土地都拿来种植核桃,每年的纯收入至少在5万元以上,再加上他平时外出务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现如今,飞蛾村的1000余亩核桃树茂密成林,不仅扮靓了村子,还挂满了“致富坚果”,真正让老百姓实现了增收致富。
“种养结合”助力脱贫攻坚
陈朝文说:“我们村耕地面积少,无法发展大规模种植,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
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失,飞蛾村成了“空心村”。
好在近年来,发展红利惠及飞蛾村,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长达27公里的通组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从牛棚镇引水的工程开始施工建设,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家乡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常年在外地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建起了小洋房,又扛起锄头开始耕耘,使这片土地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发展才有无限的可能。”陈朝文感慨道。
今年47岁的村民黄美银,可以说是第一批外出务工的人,不过他现在已经不打算外出打工了,他在家里种植烤烟、苹果树,今年还种下了2亩花椒。不仅如此,他还用打工时存下的钱买了10多头牛准备发展养殖。
黄美银说:“这10头牛每年最少能有五六万的收入,回到老家,可以一边种地一边照顾娃儿和老人,留在他们身边,我比较放心。”
在飞蛾村,像黄美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趁自己年轻的时候外出打工,存下钱了就回家发展。
陈朝文细数一下,飞蛾村养10头牛以上的村民有10多户,还有很多养了两三头,在养殖上处于尝试阶段。
“种养结合”的模式是飞蛾村村民对于未来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飞蛾村耕地少的这一缺陷,切实地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有助于振兴乡村,让返乡村民能够留下来、稳得住。
技术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在飞蛾村,40岁左右的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一些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村支书陈朝文说:“很多村民想发展种养殖,但是缺乏相关技术和知识。为什么人家种出来的就值钱,我们种出来的就不值钱?就是因为没有技术。”
陈朝文今年50岁,曾经上过初中,是村里这个年龄段“少有的文化人”。他认为:农村能否发展得长远关键在于人,只有重视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的素质,才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年轻人外出打工还会是村里接下来几年的发展趋势,针对这部分人群,要引导他们去外面学习技术,不管是做汽修、焊接,还是装修、建筑,都要做精,有了手艺,就不会饿死。对于返乡农民,可以将想发展种养殖的村民召集起来,通过村两委牵头搭建平台,邀请专家来进行培训,或是联系外面发展得好的种养殖合作社,组织村民去参观学习,不断开拓他们的眼界。”陈朝文心里有着规划,最后他感慨:“一个人只有看得远,才能走得远。”
重视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治贫”,飞蛾村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