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区的蜕变
作者:陈香 时间:2018-05-29 阅读:196
一个社区的蜕变
——威宁自治县六桥街道大马城社区建设见闻
毕节日报见习记者 陈香
人间5月,放眼望去,满目苍翠,绿得沁人心脾。
坐落在高原明珠草海之东的六桥街道大马城社区,一幢幢白墙青瓦的黔西北民居,如繁星点缀在苍山碧海之畔。
还未走进大马城社区广场,就看见矗立在广场最前面的3匹骏马,雕刻得惟妙惟肖,形态各异,均呈奔跑姿势。
沿着骏马旁的石梯,逐级而上,宽敞的休闲娱乐广场,富于规划设计,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四周的围墙上,贴满了各种宣传海报,党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家规家训家风等,一应俱全。围墙前,时不时地还有三两成群的居民驻足观看。
走进社区服务中心大厅,前来办事的居民不多,大厅显得十分宽敞。
社区服务中心楼上,还有图书室、道德讲堂等。闲暇时间,居民三三两两来到图书室,看书写字,各忙各的。图书室四面墙上,还贴满了居民们的优秀字画作品。
大马城社区距离威宁自治县城区仅5公里,区位优势突出,交通等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可谁也不曾想到,靓丽的大马城社区,几年前是什么模样。
时间回溯到2010年,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产业支撑,大马城社区居民主要依靠传统的马铃薯、玉米、白菜等种植维持生计,生活还十分贫困。
当时的大马城社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环境的脏乱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大马城撕不掉的标签。
社区居民代永芳说:“以前,马路边到处都是垃圾,乌黑乌黑的脏水到处流。一到夏天,蚊子乱飞,臭气熏天。”
后来,大马城被定为全县“四在农家”“五园新村”建设的示范村和“一事一议”建设示范点,同时又被九三中央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援建点后,自此,大马城之变,让所有人目不暇接。
说起社区的变化,社区居民杨明明很激动:“太感谢政府了。以前我家新农村改造的时候,修房子的资金不够,政府就帮忙争取得九三学社中央帮扶资金的帮助,让我家住上了漂亮的房子。”
后来,九三学社中央又投入帮扶资金35万元,安装了20盏太阳能环保路灯,大马城成了威宁自治县首个安装太阳能环保灯的村寨。
“以前,晚上要串个门,还要专门买一把手电筒,不仅不方便,而且电池还污染环境。现在好了,路灯安好了,一到晚上到处都亮堂堂的。天气好的晚上,广场上、马路上都是出来游玩的人。”代永芳说。
短短几年时间里,大马城社区严格按照“富、学、乐、美”的建设要求和创建“党员带富创业园、文明进步宜居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党建示范园、绿色环保生态园”的建设标准,做了大量工作,让社区华丽转身:
带领村民投工投劳,硬化通组路、串户路。
全面推进村寨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和黔西北民居改造。
按照培养学习型、知识型农民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建立了1个农家书屋,组建了1支农民文艺宣传队,积极组织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整合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四帮四促”等各类资金15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约45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广场集娱乐、休闲、旅游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让大马城的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
经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大马城社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村庄漂亮了,环境干净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居住在社区办公楼旁的代永芳说:“你看,现在的马路修得宽宽敞敞,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跨出门槛就是广场,一到晚上大家就在广场上唱歌跳舞,太热闹得很。要是在头十年前,哪个会想到有现在这样好的生活。”
站在旁边的大马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刘荣连忙接过话说,“下一步,大马城社区将进一步改变服务方式,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我们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