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5-30

产业铺就致富路

作者:卯龙艳 马丽克 时间:2018-05-30 阅读:205


 产业铺就致富路
——羊街镇西华社区兴产业助增收小记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马丽克


  走进羊街镇西华社区,只见清清的小河绕村过,条条大路修至百姓家门口;马拉冲小河河畔的育苗基地内,一株株花椒树苗已冒出嫩芽,随处可见老百姓忙碌除草的身影;一片片烤烟地里,绿油油的烤烟长势喜人;党参种植基地内,一株株翠绿的党参迎风起舞。
  西华社区共有居民514户245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418人。社区内地势起伏大,人均耕地不足两亩,产业结构单一,缺乏主导产业,以种植苞谷、洋芋等传统作物为主,种植规模小、销路不宽、经济效益差,加之外出务工人口增加,土地搁荒、闲置较多。
  为了改变产业发展滞后、群众增收困难的局面,近年来,西华社区立足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结合产业特色,发展绿色生态种植及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依托产业助农增收的脱贫之路。
 
乡愁庄园:绿水青山客自来
 
  一座座松针盖顶的茅屋依山错落有致地排列开,屋后,郁郁葱葱绿树成荫;房前,规划整齐的土地里农作物恣意生长;再往前,就是清澈的马拉冲小河。
  走进西华社区的乡愁庄园,这里的绿水青山,成了无数忙碌的城里人闲暇时好去处。
  “我们打造这个乡愁庄园的初衷就是要填补目前全县乡村旅游的空白,依托我们西华社区的青山绿水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旅游亮点,壮大社区经济,把绿水青山变成我们老百姓的金山银山。”乡愁庄园负责人姜榜玉介绍道。
  西华社区始建于2016年,2107年开始营业,以“生态传统美食”“农耕体验”“苗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全面展现农村特色和农村风貌,让来庄园的游客能够体验威宁乡村的风土人情,记住乡愁。
  “建设庄园涉及的土地我们按照每亩500元的流转费从老百姓手中流转,庄园盈利之后,再按照‘631’的比例,即合作社占60%,农户占30%,村集体占10%的分成方式进行分红,同时社区内愿意到庄园里来务工的居民平时还可以来打工,每天的工资在70元以上,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的居民实实在在受益得红利。”姜榜玉告诉记者。
  目前,乡愁庄园已建有农家乐、特色野化洋芋种植基地、农耕体验园、观光采摘园等,将来还会打造苗族风情园,届时游客来到西华,不仅能享受自然清新的空气,摘到新鲜果蔬,还能品尝苗家特色的拦门酒,欣赏别具一格的芦笙舞,感受这里浓郁的民族文化。
  有了乡愁庄园的带动,西华社区的农旅乡村旅游做得有声有色!

合作社引领:精准发力奔小康
 
  见到西华社区社区主任李彦洪时,他刚从镇上赶回来,来不及坐下,他便和我们介绍起西华社区村社一体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西华社区聚源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今年3月,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按照每亩土地500元的流转费流转土地发展集中种植,长期招聘社区及周边居民120余人务工,每人每月能拿到1800元以上的工资,带动社区贫困户发展烤烟、蔬菜种植。随着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把西华社区闲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施规模化种植,壮大社区产业。
  “我今天上午去镇里是送两个居民去镇上参加恒大集团的就业培训,他们年轻有知识,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去参加了就业培训多数都能找到收入不错的工作。年轻的一代出去务工,社区剩下的以年纪较大的和儿童为主,年纪较大的这部分居民虽然文化上差了点,但是在土地里刨了几十年,经验丰富得很,我们合作社就是要把他们的经验利用起来,把土地集中起来,一起发展致富。”李彦洪说道。
  除了流转土地,居民还可以以土地入股、以资金入股合作社,进一步激活了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极大地释放了改革红利。
  目前,通过合作社的引领,西华社区发展烤烟种植500余亩,烤烟收完后将发展莲白种植。烤烟和莲白都采取订单农业的形式,由涉及到的公司保底回收,降低风险。每亩烤烟的收益在4000以上,第二季种植莲白,按照亩产6000斤计算,效益每亩4000左右块钱。为了丰富社区产业,拓宽群众增收途径,今年聚源合作社还从台湾引进试种了10亩红梨莓,如果试种成功,每亩的收益能达到8000元左右。
  “目前跟着合作社一起发展种植的居民有60户,其中10户是贫困户,因为合作社今年刚成立,大家都还在观望,但是我相信通过我们今年的努力,让大家看到集中力量一起发展的优势,将来跟着合作社一起发展的人会越来越多。”李彦洪信心十足地说道。
 
党参种植:探索致富新途径
 
  走进西华社区的党参种植基地,绿油油的党参铺满地。
  今年西华社区种植党参300余亩,涉及石柱、拱桥、河边等居民组。
  “我们这边原来没有种过党参,去年请农业专家来帮我们调研过,西华气候凉爽湿润加上土地疏松肥沃,适宜种植党参,我们今年就先试种,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每亩地的收益在8000元以上。”西华社区社区支书姜榜玉介绍说。
  为了打消群众担心的销路难题,西华社区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免费发放党参苗,群众自行管理及合作社流转土地群众务工分成的种植模式,收获的党参全部由合作社来组织外销,保底回收,提高群众的种植热情。
  家住石桩组的吴绍英原来在外务工,去年因为丈夫生病回到家里后就在家务农,年初,她把家里的3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党参,领到1500元的流转费,现在在基地内打工,每天又有70元的收入。她说:“现在在家里也挺好的,每个月都有2000块的收入,活也不累,牲口也照顾了,庄稼也照顾了。”
  和吴绍英家的选择不同,拱桥组的姜海江更愿意自己管理。去年听说社区要发展党参种植时,他便积极学习党参的种植技术,今年年初从合作社领到10亩党参苗后,他更是一心扑到地里种植管理党参,现在他家地里长势喜人的党参向他预示着一个大丰收。
  今年如果收益好,明年西华社区将扩大种植规模,党参种植将是西华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