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5-31

种一片“绿色” 富一方百姓

作者:唐爱梅 时间:2018-05-31 阅读:274


 种一片“绿色” 富一方百姓
——威宁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带领群众探索致富路见闻
实习记者 唐爱梅

  威宁地处高原,气候独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有名的“阳光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威宁所产的蔬菜久负盛名,有“中国南方冷凉蔬菜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威宁不断发挥气候、交通、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整合资金发展特色蔬菜产业,着力打造“一村一品”蔬菜村,重点发展了50个蔬菜专业村,扶持了10多家发展前景较好的蔬菜专业合作社。
  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超过80万亩,建有蔬菜基地4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面积7.8万亩,有机蔬菜认定面积30万亩。到2020年,威宁将实现蔬菜产业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产量突破300万吨、产值30亿元的规划目标。届时,蔬菜产业将成为全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转变观念谋发展
 
  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之下村民发展模式、观念的转变。
  对于双龙镇水潮社区的村民王福秀来说,她虽不能准确描述产业结构调整的含义。但她知道,近几年村里种苞谷、洋芋的人越来越少了,种植蔬菜、半夏、烤烟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王福秀一家种植了七八亩蔬菜,她笑着说:“以前种苞谷、洋芋,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只能勉强解决温饱。现在种蔬菜,一年光卖菜就能挣到五六万块钱,再加上我在大棚蔬菜基地打零工,丈夫是石匠,一家人一年的收入算一算也有9万多元。”
  在威宁,像王福秀这样靠种植蔬菜富起来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一改土地上只能种植苞谷、洋芋的传统种植观念,积极尝试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农作物。
  转观念、谋发展,村民们纷纷尝到了“甜头”。

抱团发展致富快
 
  在五里岗街道寒洞社区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女工人们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收蔬菜。
  挖完洋芋种蔬菜,这里一年四季都是一番忙碌的景象。
  一位女工人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告诉记者:“原来像我们这样50多岁的女人,出去也找不着工作,在家里闲着又挣不到钱。现在我们在这里打工,一年到头都有活做,一个月下来的收入在3000元以上,生活水平比原来好了不知多少倍。”
  妇女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成了有稳定工作的“上班族”,这是她们以前不敢想的。究其原因,这一切都得益于蔬菜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扩大了蔬菜产业的规模,增加了用工需求量。
  据俣合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卯昌福介绍,合作社今年种植辣椒300亩、番茄80亩、茄子50亩,蔬菜基地一年四季都要请工人来管理,最多的时候每天的用工量达到180余人,平均日用工人数在60人左右,直接带动了附近村民实现就近就业。
  从个体零星种植到合作社抱团发展,蔬菜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此外,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减少劳动力外流,对于振兴乡村有着深远的意义。
 
形成产业富一方
 
  走进“早熟蔬菜之乡”玉龙镇,远远就能看到一片片绿地,在这里,蔬菜真正成为致富一方的“绿色产业”。
  近年来,玉龙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调整、农业富民”为战略,完善“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巧打“当季蔬菜早上市”牌,种植的早熟蔬菜远近闻名,长期销往六盘水、贵阳、昆明、昭通等地,成为当地百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傍晚时分,玉龙镇新民村村民李文珍终于结束了忙碌的一天,她正弯着腰收拾庭院里散落下的菜叶。
  李文珍告诉记者:“这里的人大部分都种植蔬菜,一年种三季,第一季种红豆、小瓜,第二季种莴笋、玉米,第三季种辣椒,采收的时候也不用担心销路,每一天都会有人开着车进村来收购,我们只管种好菜就行了。”
  在新民村,家家户户种植蔬菜,蔬菜产业成为了这里的主导产业。
  回顾威宁特色蔬菜产业的发展历程,从最初个体户种植到合作社抱团发展扩大规模,再到如今形成产业,威宁在特色蔬菜种植上为百姓探出了一条新型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