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筑梦者 致富带头人
作者:夏超 时间:2018-05-31 阅读:364
山川筑梦者 致富带头人
——记市管专家、威宁高级农艺师杨华
记者 夏 超

杨华(右二)正在苹果基地讲解花果早期田间管理 (沈光勇 摄)
26年来,他专注于一株苹果树,培育出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威宁苹果”,推动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33万亩。
26年来,他带着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职责和使命,创造了威宁苹果产业发展奇迹,给一方百姓找到了致富的钥匙,培养出大批农技人员,推动了威宁苹果产业的发展。
他就是市管专家、威宁高级农艺师杨华。
乡土“弄潮”,造苹果产业锦绣山川
杨华现就职于威宁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管委会,有着“市管专家”和“高级农艺师”的身份。从1993年到现在,杨华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已有26年时间。
杨华与苹果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
我国苹果专家认定,在威宁发展苹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贵州唯一的优质苹果生态适宜区。
很多年前,威宁就从外地引进苹果树苗,在黑石头和雪山的新街开始了苹果种植试验,期待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钥匙”,围绕特色产业做增收致富文章。
2004年,县农业局决定将建在黑石头和新街多年的苹果园示范场转由私人承包经营,以期提高果园的生产积极性和产量。
杨华懂栽培技术,有管理经验,义无反顾响应政策号召,成了威宁苹果产业承包经营第一人。
承包经营后,杨华晚上查找资料,白天管理果树,观察果树生长规律,并记录果树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日积月累,杨华整理出了威宁苹果栽培管理的第一手技术资料,掌握了一整套系统的物候规律和苹果种植经验技能,成功运用在苹果产业的发展中。
多年的艰辛付出,黑石头和新街两个苹果园的生产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一时成了知名示范场。
杨华也探索培育出了在全国独具特色的“威宁苹果”,成功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现在,杨华在雪山、黑石、牛棚和猴场四个乡镇成功创建4个标准苹果示范园,推动威宁发展苹果产业33万亩。
26年的青春年华,26年的赤诚热血,26年来全部倾注在苹果产业上,杨华谱写了威宁苹果产业的壮美诗行。
“移花接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密植增产观念,加大减伐力度,改善果园通风条件。加大有机肥含量,改善土壤环境……”在猴场镇格寨村的苹果基地,技术管理人员杨志贵正在对做工的群众进行任务安排。
家在格寨村二组的杨志贵是苹果基地的第一批技术管理能手,苗木移栽、肥水管理、剪枝等苹果管理技术无一不通,在苹果园上班,结束了在外打工的日子,杨志贵如今每月收入5000元。
“搞苹果管理,真的要感谢杨总的栽培,不仅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说起杨华,杨志贵满脸的感激。
李义华也是基地的一名技术工人,职责和杨志贵一样,负责果园管理、技术指导以及安排工人作业。印落福地农业合作社落到了格寨村之后,让李义华从格寨村一名普通农民蜕变成技术指导员,如今每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全家4口人生活宽裕。
如今,在猴场镇格寨村的苹果基地内,年用工量上万人次,常年有100多人在基地稳定就业,每人平均每天70元的工资。如果技术学得好,管理办法学习得到位,就能像李义华一样,成为基地的管理人员。这样的方式,不仅带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致富的动力。
“要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要兴旺人才又是关键。我们技术人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牛棚镇的苹果基地上,杨华正在和技术管理人员谈心。
杨华长期在农村开展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工作,在他眼里,发展苹果产业,威宁农户具有居住分散,组织性差的特点,大多数农户种植和养殖种类多而杂,缺乏知识和见识,从事农业的人群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学会和掌握技术难度大。要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要做好技术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推动农民转型。
“目前,我们在黑石头、雪山、牛棚和猴场等乡镇建立了示范园,就是要真正达到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目的。”杨华说。
据杨华介绍,通过其亲自培养出来的苹果管理技术人员目前已有近700人,整个苹果产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也是数以千计,大多都是从传统农民转型而来,为威宁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归园田居”,引领村庄蜕变
初夏时节,猴场镇格寨村的将军山上,清晨的一场雨刚过,漫山的苹果树苗在雨后的清风中摇曳着身姿,挺立生长。
山上的苹果种植面积达8000亩,是格寨村村民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的方式,采取“合作社+村+农户+资金”的“3+X”运作模式,自激求变的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样板。
在格寨村寻求发展的故事中,出生在格寨村的杨华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2015年,回家过春节的杨华联系村“两委”商量,想通过“三变”改革措施,在村里成立合作社,搞产业引领村庄发展。
听完了本村“大名人”的具体想法,全村362户人,就有357户农户选择入股了合作社,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206人。
全村群众入股合作社资金180余万,入股土地面积9855亩。
目前,整个村的土地和荒山全部纳入合作社范围,合作社融资3500万元,完成10000亩精品苹果种植面积。并计划实施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逐渐恢复生态植被,山上种各种水果打造成采摘观光园,山下建设种植培训中心、农家乐等各项配套设施,整村打造。
“在山上,我们以种植苹果、桃子、李子为主,实行封山育林,在山脚,我们就种植苹果和樱桃,针对较肥沃的土地发展一些有机蔬菜,丰富观光园的水果和蔬菜作物种类,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采摘。”杨华说。
据杨华介绍,建立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初衷是通过合作社带动村民种植经济附加值高的作物,就是为转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调整产业结构。在改变村民们的观念的同时,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待三年后这一片果树挂果,我还打算在山路沿途种植合适应景的花卉,天然的花栅栏就可以将果园围起来。届时我们将推出集观光、采摘游乐、体验农村生活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乡亲们会越来越富,格寨村也会越来越美!”杨华说。
在观光园的建设规划里,等到建成产生效益以后,将会为格寨村357户人家带来户均3万元以上的收入。
“我们力争在明年实现分红,力争在三年以后每亩地分红在1500元以上,五年后每亩地分红要在5000元以上。我们合作社每一户入股人家收益平均要在3万元以上。我相信格寨村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绝对不是梦话。” 杨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