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昆昆:“新荣就是我的家”
作者:马超宇 时间:2018-06-01 阅读:541
位于兔街镇北部的新荣村,全村共有465户1986人,其中贫困户176户649人,是苗族同胞聚居村落,少数民族占总人口80%以上。
2017年,县疾控中心工作员余昆昆到兔街镇新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新荣村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我是孩子们的第二家长”
余昆昆第一天到新荣村活动室报到,刚好遇到新荣小学放学。他看到几乎所有的孩子们都是用塑料袋来装课本文具,甚至部分孩子手上的塑料袋还破了洞。
“当时我在村活动室等他,我发现他进来眼睛有点红,情绪不好,我以为他是嫌弃我们村条件差,询问了才知道他是看到我们新荣小学的孩子学习条件差感到难受。”新荣村党支部书记张旭说。
第二天一早,余昆昆就找到新荣小学校长,将学校学生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情况问了个遍。问完后给支书请了2天假,便匆匆忙忙赶回威宁县城。
后来才知道,余昆昆是回到县疾控中心,向单位领导汇报新荣小学的情况后,争取到资金8000元,为新荣小学购买新书包300个、水杯100个、创可贴、感冒药2箱、疫苗冰箱1个。余昆昆刚到的第一天就为新荣村做实事,不仅为新荣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还想办法改善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这让新荣村“两委”干部备受鼓舞,更让新荣老百姓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和信心。
“这么艰苦的条件孩子们还坚持学习。来到新荣村,我不仅是新荣的第一书记,我更是新荣孩子的第二家长。孩子是新荣的未来,是新荣的希望。我一定要想办法帮助贫困的孩子们。”余昆昆说。
“村里的事我一定尽心去做”
“到了新荣村,这里就是我的家,村里的事,我一定尽心去做。”余昆昆承诺说。
新荣村由于偏远落后,加上百姓对环境卫生重视程度不够,环境卫生情况一直不容乐观。为了改善村里环境卫生,有效控制传染疾病的发生,余昆昆带着被他写得密密麻麻的“民情日记”,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了解。通过分析整理,确定了村民疾病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卫生条件差。“改环境先改厕所;改卫生先改思想。”余昆昆这一想法得到了新荣村“两委”的认可和支持。
厕所是改善环境卫生的必备基础设施,只有修建了公共卫生厕所,环境问题才能“药到病除”。经过长期努力,多方筹资,余昆昆为新荣村筹集到了4.5万元的村公共卫生厕所修建费。
如今,新荣村公共卫生厕所已正式投入使用。
思想滞后是病根,只有改变村民思想,新荣村的“环境病”才能痊愈。
“将政策方针带进讲习所,将健康知识带进讲习所。”余昆昆在新荣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召集了村里年迈多病的老人、常年务农的壮年、怀孕待产的妇人等农民群体开展了一场“卫生健康大讲习”。余昆昆自己担任讲习员,以自己丰富的医疗健康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给村民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医务”课。同时,还邀请兔街本地苗族干部,将国家惠民政策,发展方针通过“苗语讲习”,让新荣百姓更加深入了解国家政策方针。
“我有信心带领大家奔小康”
在深入了解新荣村后,余昆昆发现新荣村最大的发展潜力在于蕴藏着丰富“民族文化”。
“把新荣打造成文化旅游村寨,既可以大力推广新荣优秀民族文化,又可以将文化转换为旅游业,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余昆昆说。
在走访中,通过“讲习所”“院坝会”“低头会”等形式,余昆昆将自己希望把新荣村打造成为苗族文化旅游村寨的想法告诉了大家。
以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态度,余昆昆向兔街党委、政府提交了“发展计划”。他的想法获得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
“几千年来,苗族同胞的传统文化活动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苗族同胞习惯靠山而居,崖高坡陡,水瘦山寒,造就了他们顽强的生存能力,蕴育出了具有史诗般的大迁徙舞和芦笙舞。”兔街镇党委书记穆春林说。
目前,兔街镇新荣村“风貌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开展。为了让百姓放心,余昆昆提出先做“样板房”再全面启动的想法。
“今年兔街镇要举办端午花山节,到时候新荣村作为旅游观光景点之一,我们准备了许多文化节目和文化产品。”余昆昆自豪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