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里有了新产业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6-05 阅读:205
小山村里有了新产业
——迤那镇莲花村脱贫攻坚侧记
记者 马召凤
莲花村,一个如梦如幻的名字。然而,这样一个听起来恍如世外之地的名字,却是迤那镇最偏远的一个村落。曾几何时,偏远和贫穷像是烙印在莲花村里的旧伤疤,不揭还好,一揭这裹上贫穷底色的伤疤,往往能扯出更多鲜血淋漓的贫穷故事。无论是孩子读书要走的偏远山路,还是生病之后因偏僻贫穷而导致的死亡,或者,是一年到头与黄土地做着抗争的莲花村老百姓。
好些年里,因为贫穷,在当地人口中,莲花村这么名字失去了诗意的色彩,变成了灰色,在实实在在的生活里,莲花村显然并不受人待见。
莲花村的蜕变,发生在2011年。
2011年迤那镇被贵州省列为扶贫开发“集团帮扶、整镇推进”的试点镇,为迤那镇以及莲花村脱胎换骨谱写了新篇章;2013年,莲花村再次迎来了国家大力帮扶迤那的好政策。积极改善迤那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莲花村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百姓生活等方面都彻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莲花村,一栋栋白墙青瓦的黔西北民居映入眼帘,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硬化路连通了各家各户。路灯下,孩童一脸稚嫩玩着游戏,那笑脸,像挂在屋檐下的灯笼一样红彤彤的惹人喜爱。
然而,莲花村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解决了人居环境的基础性问题,偏远闭塞的莲花村老百姓也在不断和外界帮扶力量打交道中逐渐萌生了新思想,不再满足于安于现状。
新思想一旦萌生,仿佛鸡蛋壳上破开了一道口,再也不能回到原来了。村民们开始致力于寻找发家致富的路子。从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力求在帮扶力量的带动下,自身能够从此站立起来。
“基础设施有了,路修通了,稳定的产业才是脱贫的根基。”多年的贫穷经历,让村主任李兴龙对村子的现状和未来看得更加透彻。从那以后,莲花村一方面及时抓住国家的帮扶政策,一方面结合自身实际,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探索村庄发展的路子,终于走出了一条“养殖产业打头阵,经济作物稳后方”的路子。
互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是政策帮扶和农民积极参与的结果,为莲花村养殖经济发展搭建了平台。合作社的合作模式由政府贴息,富民村镇银行给莲花村现在有两头牛以下的农户,每户贷一万块钱,老百姓用这一万块钱买一头能繁母牛加入合作社养殖,然后参与分红。
在互利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头头膘肥身壮的西门塔尔牛正在悠闲地吃着草料,几名添加草料的工人忙得满头是汗。合作社负责人胡平介绍,合作社现在已有64头能繁母牛,其中已有27头受孕,预计今年11月底能产仔。
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让村子里有一个村民参与度高且发展前景好的产业,也为许多不能外出打工的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渠道,村民胡碧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家两口子在家里种庄稼每年就是两万元左右的收入,合作社成立了以后,我们在这里打工,每年两个人的收入加起来有7万块钱,对比以前翻了3倍还要多。”
在合作社,还有许多像胡碧一样的工人,其中大多是贫困户。在这里打工,合作社给出的工资是每人每天最低的有90元,最高达到了16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用,参与到合作社发展当中的农户每年都有一笔不菲的收入。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养殖专业合作社能繁母牛的草料供给,胡平还将合作社周边老百姓贫瘠得几乎种植不出庄稼的土地按照每亩400元的流转费给老百姓进行流转,用于种植牧草、绿肥等青储饲料,土地被流转的老百姓反过来给他打工,通过帮他种植青储饲料或在合作社给牛添加草料等方式,每天付给80元的辛苦费,带动周边村民们学习养殖技术,达到共同致富。
目前,在莲花村,500多户农户已有近200户开始养殖西门塔尔牛,多的人家达六七头,一年靠养殖牛有的人家就挣10余万元,他们离同步小康的目标近在咫尺。
养殖产业走上了正轨,经济作物种植紧跟步伐。为了适应全村经济发展,莲花村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4221115”种植模式。即4000亩的马铃薯种植,2000亩的土地休耕,2000亩的板栗种植,1000亩的花椒、1000亩的种草养蓄项目、1000头牛,500亩的油茶种植。如今,养殖项目正逐步实施。
短短几年时间,莲花村村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生产技能得到普遍提升。“建档立卡户58户232人,脱贫指日可待。”李兴龙一脸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