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水村:水产养殖富村民
作者:沈光勇 杨静 时间:2018-06-06 阅读:259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45)
银水村:水产养殖富村民
本报记者 沈光勇 实习记者 杨静


走进中水镇银水村五组水产养殖基地,四围青山叠翠吐绿,把一个叫出水洞的地方围在沟壑深处,但见涓流潺潺,藻荇飘舞,汇流成渠,汇渠成溪。
在出水洞外的开阔地带,是村里的水产养殖基地。
起初,因为缺资金,基地建设缓慢,鱼苗采购数量不多;因为缺技术,刚刚放下的鱼苗非死即病,养殖收益不大。
痛定思痛,再挫再战。3年多时间,该基地寻找合伙人融资,找专家学技术,把一个水产养殖基地撑到现在,不但收回了成本还赚了钱。
他们怀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提升越挫越勇战贫困的勇气,充分发挥村支两委党员在基层脱贫致富示范中的带头作用,给当地及周边群众做了示范。
“以前我们村主要靠种点烤烟增收,不但劳动强度和密度大,而且靠‘天’吃饭,收成并不理想。通过外出考查学习,看见清澈干净的水白白淌掉很可惜,就想借助气候水源等优势资源找出路,通过发展水产养殖改变经济发展现状。”该村主任李洪爱说。
“一分管理一分收获,要在水产养殖上赚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算好舍与得两笔账,养殖中华鲟投资大、回报小,没有舍就没有得。”村委副主任、大学生返乡创业者、村合作社法人代表刘雄说。
早在2015年,李洪爱、刘雄等人自发组织起来,到云南省大关、鲁甸等地考察学习水产养殖,经过反复思考和专家论证,得出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资源适合养殖中华鲟与红鳟鱼等水产品的结论。
这一消息无疑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希望。于是,大家共筹集资金50万元,注册成立了威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兴建了养殖场。建设养殖池3个1100平方米,采购中华鲟鱼苗2万尾投放养殖。
“当年,因为资金和技术不到位,导致投料、防疫等技术跟不上,中华鲟鱼苗死亡率极高,在管理上吃了大亏,剩下的中华鲟不足万尾,且长势慢,达不到商品鱼标准。”
“在哪儿跌倒的就要从哪里爬起来。2万尾鱼苗钱打水漂的教训让大家记忆犹新。痛定思痛,重振旗鼓并学习养殖技术。2015年底,总算摸到了中华鲟水产养殖的基本门道,但技术力量还是很薄弱。”刘雄介绍说。
2016年,基地不但组织人员外出取经求学,还请专家亲临现场手把手教,通过“送出去、请回来”的方式,让基地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日趋成熟,尽量保住现有成品鱼,挽回了部分经济损失。
当年,合作社续建养殖池9个2000平方米,投放鱼苗3万尾。总规模达到了12个池3100平方米,第一批鱼苗已长成商品鱼近万尾,累计存池量达4万尾。
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后,市场销售成了基地发展最大的瓶颈。2016年底,合作社主要成员多次奔赴昭通、鲁甸、威宁、六盘水等地洽谈销售合作并交易成品鱼,收回成本40余万元,这让合作社成员们看到了更大的希望,投资的信心更足了。他们又把剩余的土地续建鱼池600平方米,继续投养鱼苗2万尾,去年的成品鱼销售总额达40万元。
目前,基地早期投资与经济损失基本收回,养殖技术更加成熟,稳中求进的积极性和承担养殖风险的能力也更足了。
“今年,如果销路打开,我们计划投苗4万尾,达到养殖池的峰值承载量,大家离致富小康的路也会越来越近。”刘雄说。
“中华鲟养殖不比其它鱼种养殖,对水体水质要求太高了,容氧量和水流量达不到标准,鱼在水里根本活不成,更别说成长。一天4次定时定量投料,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63岁、具有三年养殖经验的老饲养员马永乖说。
马永乖是当地村民,曾是30亩烤烟的种植大户,上了年纪苦不动了,就到基地一边学习养殖技术一边帮忙看管鱼塘。如今,上了年纪的他不忘学习,已成养殖中华鲟的行家里手,每月可拿到3000元的劳务报酬。
“到了这年纪,钱多钱少倒是小事,就是特别喜欢这里的环境,青山绿水,一早起来就看见鱼儿活蹦乱跳满池子都是,大的约有20斤。”马永乖乐呵呵地说。图为基地饲养员正在打捞中华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