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6-06

威宁紧扣“五步工作法””八要素”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作者:李榕 时间:2018-06-06 阅读:341


   本报讯(通讯员 李榕) 今年来,威宁紧紧围绕“减少贫困人口6万人,实现3个乡镇摘帽、90个贫困村出列”的目标,以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为抓手,聚焦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严格落实“五步工作法”,扎实推动农村产业革命,确保全县如期脱贫摘帽、同步小康。
  因地制宜,选好主导特色产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夯基础、抓保障、促发展”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突破口,按照“213535”产业战略部署(到2020年发展马铃薯200万亩、蔬菜100万亩、经果林300万亩、中药材50万亩、稳定烤烟30万亩、发展肉牛50万头),抓住春耕生产的关键季节和关键环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完成调减玉米种植60.1万亩,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革命性突破。目前已完成马铃薯种植180万亩、蔬菜32万亩、中药材17万亩、烤烟26万亩,新增苹果种植15万亩、其他经果林种植76万亩,发展肉牛23.2万头。
  整合资源,抓好农民技能培训。开展“十万农民技能培训”,积极组织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让农民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的目标。各村按照产业布局“看单点菜”,因地制宜,发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作用,邀请技术专家、农技能人、致富模范等组成“技术讲习员”,本着“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授课专家以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人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能,重点围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强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等内容开展讲习,切实提高农户的农业技术水平。
  统筹调度,抓实技术服务指导。在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中,按照专家服务团队到村到户的总体要求,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情况,从农口业务部门抽调每个乡镇、街道不少于1名技术人员下乡蹲点,通过开展摸底调查,对各村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全面了解,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开展技术指导,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同时,技术人员紧紧围绕经济作物种植和生态畜牧养殖等,采取集中授课、现场示范、送技术资料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有效充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目前共组织授课1200人次,受训群众15.6万余人;培训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农民1400余人,完成基层农技推干部培训500余人。 
  多方筹措,保障产业发展资金。按照省委省政府扶贫产业子基金的基金筹集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引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扶持产业。积极申请帮助雪榕有限公司贷款4.3亿元,建设日产90吨金针菇生产车间,为形成食用菌产业规模效应奠定了基础。县财政还每年分别安排1000万元资金支持马铃薯、苹果及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同时加大涉农部门资金整合力度,鼓励良种繁育体系、高产示范体系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基金申报等方式落实产业发展资金,目前,农业结构调整所需种子、种苗等农用物资已通过财政资金全部落实到位,获批26.62亿元产业扶贫基金。 
  加强引导,创新农业组织方式。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工作思路,把小农生产引入大市场,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有效转变农业产业发展小、散、弱的状况,推动农产品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按照“市场主导、自愿合作,因地制宜、一村一策,资源整合、整体联动”的原则,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结合全省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整合农村资源,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养殖场、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贫困村100%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0%覆盖贫困人口,100%有技术团队,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完善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截止目前,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497家,入社农户达3万余户,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68家。
  强化沟通,拓宽产销对接渠道。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推动乡村“威货出山”,实现农产品、市场、商家、消费者的网络无缝对接。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食堂定向采购贫困村农产品,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农产品定向直通渠道;全力推进“校农结合”,各乡镇、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定向供应本乡镇学校食堂。每个贫困村和规模化农业基地至少有1个电商网店,冷链物流实现扶贫产业基地全覆盖。大力拓展广州市番禺区等东部发达地区大市场,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等工作,在中水、牛棚、雪山、黑石4个乡镇建设苹果批发市场,在对口帮扶城市开设1个以上农产品直销窗口。
  多措并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增收、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明确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让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共享发展红利,实现抱团脱贫、共同致富。着力培育新型发展主体,采取“公司+品牌+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和推广订单生产收益、资产扶贫收益、劳动务工收益、反租倒包收益、政策扶持收益、入股分红收益等助农增收方式,鼓励村支两委领办创办企业或合作社,探索建立“龙头企业+村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和利益联结模式,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形成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
  创新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党建”的鲜明导向,不断延伸和拓展“民心党建”工程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和谐建村、智力助村、产业富村等方面的作用。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1565人,组建313个工作组进驻313个贫困村,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建立产业党总支共谋产业发展,推行把党支部建在村民组、自然村寨和产业链上,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公司、农户”的“1+1+X”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最终实现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三赢,让产业发展真正惠及农户。目前,全县已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628个,覆盖全县所有村(居),提升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