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式”帮扶遇上“奋发式”自救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6-06 阅读:194
“造血式”帮扶遇上“奋发式”自救
——迤那镇五星社区“内外兼修”谋发展
记者 马召凤
这是五星社区这一年以来发生的最稀罕的事情。
原本社区居民自己的土地一下子承包了出去,让本来只能种苞谷洋芋的传统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传统农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白色的塑料大棚。
这样的变化显然是让村民欣喜的,自家的土地承包了出去,规避了各种风险,换来的是在自家地里打起了零工,每月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
2018年,恒大集团帮扶大军进驻迤那镇五星社区,力求在产业帮扶上为其找到适宜发展的主导经济产业。
历经选址、协调土地流转、建设大棚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环节后,今年3月,占地700亩的950个蔬菜大棚拔地而起,白色的大棚勾勒了另外一番模样的五星社区。
产业规模发展,农民家门口就业,经济结构在探索中逐步风声水起。
居民张巧正拿着水管在蔬菜大棚内浇水,她从一个大棚浇到另外一个大棚,从一块番茄地又浇到另外一块番茄地,笑容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灿烂。
这样的工作对张巧来说,并不忙碌,以往自己种地,由于人手不够,总要着急地抢抓农时。如今,大棚内天天都有工人来来回回地忙碌,再加上大棚恒温,相较自己种地有了更多的休闲空间。
而比工作清闲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工作,张巧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每天70元的工资对于她来说,不仅可以应付家庭开支,还让她坚定了留在家里照顾老小的决心。
“以前我们种苞谷、洋芋,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也赚不到什么钱,遇到冰雹、虫灾等自然灾害,更是有可能颗粒无收。现在好了,建起了大棚,我们进棚来务工,不但可以学习技术,还可以拿工钱。”张巧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五星社区蔬菜基地的建立,不仅带动了当地几百户农户的就业,也开启了五星社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新里程。
“借助外力帮扶的契机,我们自己再想想办法,社区经济迈上了更高的平台。”五星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仁兵表示。
五星社区居民原本已经开始有了要发展新产业的思路,但就是苦于没有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如今,恒大集团援建的蔬菜大棚规模大、涉及面积广,吸纳了周围的老百姓和贫困群众加入进来,一边学习技术一边务工赚钱。这样不仅为新产业发展铺平了路子,也让社区里的技术传递加快了速度。
有了新时代的致富产业,就有了新时代的技术农民。产业配套发展起来之后,技术普及成为了五星社区产业发展的一大要务。为了保证新产业快速走上正轨,五星社区加强了技术培训。
“我们邀请了技术相当好的专家来进行指导,学好技术再教给老百姓,以后我们合作社还会把大棚分配给老百姓,自己经营自己管理,更能挣到更多的钱。”营山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管理员薛健梁介绍。
据了解,营山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贫困户的土地进行种植,贫困户在大棚基地务工,不但能拿到土地流转费,还能拿到工资,学到技术,后期甚至能参与分红,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以前,很多蔬菜什么时候施肥,怎么种收益高我们并不清楚,经过一段时间的技能培训,我们在里面打工的很多人都学到了蔬菜种植的技能。”张巧坦言,自从在合作社打工之后,自家种了吃的蔬菜产量都高了很多。
自2017年5月以来,仅迤那镇,恒大集团就投资5000余万元通过产业扶贫建设蔬菜大棚3000余亩,帮助并带动本镇及周边乡镇2200余户11000余名贫困户脱贫致富。五星社区的蔬菜大棚占地700亩,将助力当地及周边乡镇900户贫困户脱贫。同时,恒大集团还将建设一个600平方米的配套冷库和一个四连栋育苗中心,确保老百姓“种植不愁苗,收成不愁放”。
“下一步,高速路通了,我们迤那离贵阳、昭通等城市的距离就更近了,蔬菜销售自然不用担心,脱贫致富也就不在话下了。”李仁兵胸有成竹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