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社区: 美丽乡村入画来
作者:卯龙艳 马丽克 时间:2018-06-07 阅读:233
初夏时节,走进西华社区,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长势喜人,一幢幢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分布在山间,山脚下清清的河水奏响美妙的乐曲……一派“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田园风光。
曾经的西华社区,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制约,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经济来源少,增收困难,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出行不便,贫困程度深。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及人居环境改造工程的深入实施,西华社区从“里子”美到“面子”,不仅乡村“颜值”得到提升,乡村振兴的内在发展动力也节节攀升,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西华社区徐徐展开。
修好通组路 出行方便好致富
“门前这条路,我们这个组的群众盼了好多年了,现在眼看就快修好了,大家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家住西华社区河边组的王爱民告诉记者。
在河边组通组公路施工现场,几十名工人正分工协作,有的搬石头,有的拌沙子,有的砌路基……紧锣密鼓地开展组组通道路建设,力争赶在2018年底建成投用。挖掘机所到之处,路变宽了,也变平坦了。
对于50多岁的王爱光来说,挖掘机轰隆隆开进村子凿石铺路的声音是这个季节最好听的声音。这条4.5米宽的通组路对他和其他邻里来说都是大事,结束了之前运输靠背靠扛、出行靠步行,让村民一筹莫展的经历。
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路先平。自全县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以来,西华社区两委找资金、要项目,全力以赴为修好社区的通组串户路,完善交通网络,解决群众出行困难的难题而奔走。
“我们西华社区目前产业发展已经初见成效,除了种植业,我们还将依托‘乡愁庄园’发展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以及观光采摘,便利的交通条件是确保我们产业发展的基石。目前河边组正在修的这段通组路连接乡愁庄园和苗寨,我们按照百步一风景的发展思路,结合苗族文化,建设苗族风情园,打造乡村旅游的亮点。”西华社区村支书姜榜玉介绍道。
据了解,西华社区通组路总长6.3公里,贯穿4个居民组,惠及320户1500余人。通组路实施以来,社区两委督促施工方,加快工程进度,并在此基础上同步推进一事一议工程,三化工程,有效解决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村容村貌、乡村卫生得到有效改善。
“三化三改” 美丽乡村入画来
西华社区在推进组组通公路建设的基础上又同步推进“三化三改”工程,通过道路硬化、院坝硬化、门前绿化,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如今,在西华社区,家家户户门口干干净净,绿树成荫,村民终于告别了“雨天一身泥”的苦日子。
“以前路没修好,门前院落没硬化的时候,真的可以说是干来一把刀,稀来一包糟。天晴时,地上的泥硬得硌脚,像把刀;天阴一下雨,到处都是稀泥,鞋子没有一刻是干净的。出门不管远近,都要穿雨鞋,家里也不干净。”石桩组的张光辉回忆道。
西华社区在推进人居环境改造工作中,全力推进“改厕、改圈、改厨”“房屋靓化、庭院硬化、环境美化”的“三改三化”工程,让百姓有个好的出行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也让到西华社区游览、体验的客人“找到乡愁”,让村民“得到实惠”。
通过实施修厕所、改厨房、粉刷外墙面、院坝硬化、串户路硬化,如今张光辉家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院子里的篱笆上爬满了鲜花,鸡、鹅等家禽都变成圈养,卫生条件大大改善。
“以前条件差,现在改造后变化翻天覆地,房子重新粉刷过了,厨房也有了,厕所也修好了。门前门后搞得干干净净,住起特别舒服。”张光辉说道。
石桩组居民王江源也说:“原来雨天路上都是稀泥,你不穿雨鞋就走不了路,每家每户门口烂稀泥路非常严重。现在政策好了,院坝硬化了,串户路也修到家门口,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方便了,大家都高兴。”
毋庸置疑,百姓脸上开心的笑容正是西华社区全力推进“三改三化”、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他们生产生活带来实惠的有力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