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山乡新变化
作者:夏超 许定华 陈俊峰 时间:2018-06-07 阅读:295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46)
喜看山乡新变化
——访龙场镇深度贫困村干河村
本报记者 夏 超 许定华 通讯员 陈俊峰

能繁母牛养殖

育苗基地

能繁母牛养殖

育苗基地
芒种时节,穿行在龙场镇干河村满目绿色的村庄,一条条平整的通组路宛如飘舞的白玉带,田间地头随处是农人劳作的场景。
干河村作为龙场镇的深度贫困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求蜕变,“十户一体”抱团实践共谋发展,多渠道探索产业多点开花,村庄的田野上到处透着振奋人心的希望。
“土地大换血”:以产业调整引领村庄蜕变
6月4日,在干河村沿河组河边,占地82亩的200多万株迎风摇曳的脆红李幼苗长势生机勃勃,村支书李健聪和村主任杨本昌正带着数十名群众进行田间管理。
“这200多万株已嫁接好的李子苗,是我们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希望,等到秋冬季节,将分赴干河村的各个地块去种植,落地生根。”见着记者到来,李健聪抹了一把额上的汗水,兴冲冲地介绍。
村里无产业,脱贫永无望。据李健聪介绍,目前,全村的通组路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干河村作为深度贫困村,面对全村163户869人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脱贫任务,村“两委”早已拿定主意,要在全村3970亩土地上做产业文章。
干河村有哪些产业?
“我们村现在有李子、核桃、花椒、洋芋、烤烟、蔬菜,还有牛!”李健聪说。
“目前我们村已落实李子产业500亩,烤烟产业840亩,马铃薯产业1200亩,核桃产业1100亩,花椒300亩。”村主任杨本昌附和道。
李子、核桃、花椒等产业见效慢,耗费时间长,怎么办?
“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核桃地里种洋芋,李子林下种烤烟,烤烟地里种蔬菜……”
谈到如何以短养长,李健聪娓娓道来。
耳闻不如目见。
在沿河组,村民颜国富正在烤烟地里种莲花白等蔬菜。
“家里今年种了5亩烤烟,其中3亩种在李子产业林里。”颜国富说。
“在看长远的同时,当下的生活也很重要,所以村“两委”带领我们在李子地里种植烤烟、蔬菜等各种短时间里就能取得经济收入的农作物。”颜国富笑呵呵地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我们有信心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短养长,引领村庄土地“大换血”,这是干河村积极求变求富,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雄心壮志。
“十户一体” 抱团:唱响山地畜牧业发展牧歌
干河村全村的退耕还林面积目前有1910亩。
在该村中心组的退耕还林地上,放眼望去,如茵的大片绿草充斥在山野间,纯净得宛如翡翠。
6月5日,在中心组的高山上,黄昏时分,53岁的村民马必云一路吼着粗犷的山歌,在暮色里悠闲地吆喝着十几头牛回到圈舍,一幅“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放牧晚归画面尽收眼底。
去年冬天,马必云积极响应村里“十户一体”抱团发展脱贫致富的号召,和村里的8户村民一起,利用“特惠贷”,每家贷款5万元,各投入7万元,在山上成立了宏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起厂房在山上的退耕还林地带饲养能繁母牛,村级合作社帮助给予了一头种牛,谋求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
“单靠种传统的包谷洋芋只会越来越穷,现实环境逼着我们这些老农民不得不想办法谋出路啊。”谈起创办合作社的原因,马必云笑着介绍。
马必云介绍,合作社目前养殖能繁母牛28头,下一步将争取筹措足够的资金,将养牛规模扩大到100头,自己生产饲料,在山上开展土鸡散养,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共同脱贫致富。
同组的村民李启军和马必云一样,用同样的模式,和另外的7户村民各投入9万元,在山上成立了新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能繁母牛,如今,合作社已迎来了7头小牛崽的出生。
“我们现在养殖的牛数量共有47头,合作社成员都是寨子里可以相互信赖的亲戚朋友,合作社虽然刚刚起头,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但发展的形势一片向好,大家都在相互加油打气,都充满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李启军说。
据李健聪介绍,干河村中心组目前有3个从事能繁母牛养殖的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超过100头,均是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借助“十户一体”模式,以求通过抱团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我们经常组织村里的养殖户外出进行养殖学习培训,等养殖真正见到成效了,村‘两委’要让中心组80多户人家全部告别包谷洋芋,成为全村的能繁母牛专业养殖组。”李健聪说。
“问水探渔”:水产养殖富山乡
驱车驶入干河村坪子组,路边一个占地40余亩、遍布水草的山塘为周边静谧的村庄增添了无形的灵气。
这个山塘是干河村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源。
在李健聪的记忆里,就算是枯水季节,山塘从来没有干涸过。随着近年来山上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生态好转,山塘的水域面积也逐年扩增,水深在1米以上。
今年3月初,李健聪和杨本昌从四川自贡拉来了3万多尾各类鱼苗,不投放食物,在山塘里进行野生放养,开展水产养殖试验,每隔两三天便全面观测一次。
三个月时间过去了,山塘里投放的鱼苗如今已长到半尺来长。水草晃动的地方,不同种类的鱼类成群结队在水里游弋,清晰可见。
“试验期间,鱼苗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和死亡现象,足以说明我们村的水源发展渔业养殖大有可为啊!”养殖试验大获成功,李健聪和杨本昌压抑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积极在村里大力推广,动员村民开展水产养殖。
家住沿河组的李金科原本是长年背井离乡的务工人员,今年,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在沿河组的河边租了30多亩地,开挖出10来个鱼塘,从四川自贡引进江团、鲤鱼、草鱼、长江一号等多种鱼苗十多万尾,开始在村里搞水产养殖。
如今,李金科鱼塘里的鱼大多已长到三四斤重,第一批出产的鱼已卖了6万余元。李金科一下子变成了村里的致富能人。
每到食物投放时间,看着一条条鱼跃出水面,活蹦乱跳追逐食物,李金科的脸上透着满足。
“太感谢党支部的领导了!现在来鱼塘钓鱼的人很多,多数都成了回头客,说这里的鱼肉味独特,与众不同。”李金科说。
李金科介绍,鱼塘自出产后,均是外面的人进来订购,水产品供不应求。在他的发展计划里,下一步将完善相关设施,把渔业养殖做大做强。
在村“两委”和李金科的示范带动下,如今,村里已发展了四五家水产养殖户,村里的水产养殖业愈发兴旺。
“下一步,我们将对坪子组的山塘进行改造,在全村打造水产生态观光旅游产业,鼓励更多有发展意愿的村民加入进来。让全村的产业多点开花,多彩绽放,让干河村真正实现产业兴旺、村民富足、村庄富裕!”李健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