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6-08

踩着月亮寻花房

作者:古风 时间:2018-06-08 阅读:297


 踩着月亮寻花房
——威宁苗族婚俗小记
 古 风


  苗族婚嫁,具有很多繁文缛节,但从恋爱到走进婚姻的殿堂,整个过程却充满了浪漫情调,演绎了多少美妙感人的故事,是苗族古老民俗文化中一朵绚烂的奇葩。
  从古至今,苗族实行的都是自由婚姻,均为一夫一妻制,同一苗姓不通婚,姨妈姊妹不开亲,过去不同其他民族开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意识的不断转变,现在已逐渐有许多苗族青年男女同其他民族喜结连理。在苗族婚姻过程中,遵循着一定的古老程序和婚姻礼仪。在西南花苗故乡丽阿娜——大街乡兴隆河畔,苗族青年一般要经过自由恋爱建立感情,请媒人求婚确定姻缘,择定吉日,举行婚礼,最后完婚成家立业等一系列程序。
  恋爱阶段是苗族男女青年人生最美好的季节。他们依循民族传统习俗,沿袭古老却诗意的吃年饭、坐花房、踩月亮、花场相会对歌等恋爱方式,在浪漫的民间习俗中寻求知己,寻求一生一世的幸福。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是苗族男女青年进行社交活动、吃年饭、坐花房寻求意中人的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未婚男青年邀约在一起,走村串寨吃年饭,寻求女友。姑娘们则在寨子边设好花房,迎接青年小伙们的到来。按照习俗,花房由寨子里有未出嫁姑娘的人家提供房子布置,虽说是“花房”,其实不过是摆上几张凳子而已,装点“花房”的,则是几个身着华丽花衣服、如花似玉的苗家妹子。姑娘们在“花房”里做熟饭菜,饭菜一般也很简单。“醉翁之意不在酒”,青年男女坐花房、吃年饭之意不在于欣赏花房美景,更不在于吃饭菜。在“花房”里,爱情,才是他们灵魂的丰盛宴席。
  见面后,他们双方各站一边,姑娘们就会首先解下自己的腰带来甩,甩带方向往里(左)面的,表示没有男朋友,甩带方向往外(右)的,表示已有男朋友了,请小伙们另走一方。苗族婚姻习俗要求一夫一妻,已婚者和有对象者必须遵循礼俗,不能再和其他未婚青年谈婚论嫁,否则将会受到谴责甚至处罚。
  男女双方通过观看、简单交流之后,如果小伙子们受欢迎,姑娘们就会把他们迎进花房里,进行对歌,来回多次比高低,试探对方心思,才能正式吐露真情。有意者留下来吃年饭,进一步互相了解,谈情说爱,建立感情,互赠礼物,定情物一般是姑娘们自己织的小花带子。
  踩月亮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过程中最富有诗意的一个章节。每当皓月当空的夜晚,凉风习习,月光如银倾洒在幽寂的村庄。在夜虫隐隐约约的歌声中,未婚青年小伙们就踏着月光,跋山涉水,游村串寨,寻找梦中的姑娘。青年小伙们结伴来到姑娘居住的村寨周围,用木叶、箫、笛、口琴等悠扬的乐曲或歌声试探姑娘的心思。于是,阒寂的月夜里,爱情旋律在寨子间悠扬回荡,为清幽的月色以及静谧的村庄增添了浪漫情调。假如青年小伙吹了三次乐器,唱了三遍歌,姑娘仍不出来对唱,则表示他们不受姑娘欢迎,小伙子们就会默默离去,走向下一个寨子。假如姑娘听到爱的信号后走出花房,观看小伙,这就蕴蓄了爱的希望。男女青年们互相询问姓氏,身世。在了解到双方不是同姓之后,他们就会进一步交流、了解对方情况。如果对青年小伙不满意,姑娘们就会用歌唱的方式,以自己能力差、条件不好等等为借口委婉拒绝。假如互相交流后两情相悦,情投意合,那么在接到女方暗示的信息后,男青年就和女青年到她的卧室(通常是牲口圈楼上)双宿双栖,山盟海誓,互诉衷肠。为了不让女青年父母发现,次日天刚破晓,双方虽千般缱绻,万般不舍,男青年也只能与姑娘约定会面之期,踩着残月的清辉,一步三回头,姗姗离去。
  度过了踩月亮的美妙夜晚,等待结婚的相思,就成了男女双方生活的主旋律。在苗寨里就流传着这么一些爱情故事:“胡叶哥”说的是一对私定终身的苗族青年情侣,为了能再续牲口圈楼上的温存缱绻、相依相守,女青年借口去搂胡叶,让男青年蹲在背篓底部,上面装上胡叶以掩盖背篓里的男青年。爱情的力量激发出巨大的潜能,一个娇小柔弱的姑娘,竟然把比她体重大很多的男青年背到了家。然而,天公不作美,跟他们开了个玩笑。姑娘背着“胡叶”,吃力地扶着楼梯一步一步往上爬,在快要爬到牲口圈楼门口的时候,只听到咔嚓一声响,箩背系断了,背箩从楼梯上掉了下来。在姑娘尖叫、家人惊呼的同时,胡叶里面魔术般地摔出了一个俊小伙!后来,那个男青年就落下了“胡叶哥”的戏称。
  “囤箩郎”说的是一个男青年和未婚妻相会,由于天亮了仍不舍离去,为了躲避姑娘家人的视线,他就被姑娘藏在了自家的囤箩里,却没想到竟然被姑娘的家人在去撮包谷的时候发现,俩人均遭受一番责难。之后,此事就被男青年的老表弟兄传为笑谈。还有一对男女青年,相约在树林里会面,天长日久的等待、交谈,他们竟然把脚下的草丛都站枯了,在憧憬婚姻的岁月里,他们脚下,刻下了深深的爱的印记。诸如此类的爱情故事,无法一一枚举,在物质精神均困乏的乡村,故事成了姑娘小伙们茶余饭饱后的笑谈,为他们增添了些许生活的乐趣。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花山节”,花场之日也是男女青年相会谈情说爱的好时光。在花场上,通过对歌交流,如果两情相悦,女青年就会把男青年领到自家附近的树林里躲起来,待天黑后领到自己的闺房,等家人睡觉以后就从家里偷些食物拿去给男青年吃,然后,一对有情人一生一世的相依相伴,就在牲口圈楼上拉开了序幕。
  通过坐花房、吃年饭、踩月亮、花场对歌等方式,男女青年互相认识,建立感情,除了海誓山盟以外,还要互赠礼物为凭,初步确定了婚姻关系。然而,就像一句俗话所说的,虽然“生米煮成了熟饭”,但后面还有一系列的程序要履行,男方还要聘请媒人到女方家正式提亲,进一步确定婚姻关系。
  在请媒人时,男方要准备炒面一口袋、酒一斤、鸡一对。媒人通过斟酒、请饭后看鸡头,凡预兆好的,媒人要唱有关的歌表示同意去提亲。随后择定媒人出门提亲的日子,一般惯用春后农历某月初一至十五中之一日。媒人一般去两次,首次为探听情况,第二次为报送订婚?时辰。男方要准备酒一斤、炒面一口袋(送点亮引路人);一斤酒、一口袋炒面、十个鸡蛋?(送女方家)。媒人及其随行青年,需精通苗族习俗,善唱开亲古歌。他们头扎白包头,身穿当地时兴花衣服,脚穿草鞋或布鞋,外披苗族男式裙毡。媒人进寨后,先到点亮引路人家,由他陪同前往,去女方家时必须点亮(燃火把),否则将遭到拒绝。到了女方家后,点亮引路人便把火把灭熄,接着开言:“某某哥嫂,恭喜啊!恭喜!一杯清酒到堂屋。”说完后,点亮引路人便回去了。接着,媒人就通过唱歌把来由阐述清楚,女方家也唱歌互相交流,对歌过程中相互交锋,其间不乏责难之词。媒人履行完程序,就回至男方家,把事情经过告诉男方,经媒人回告,男方掌握了基本情况,就预择下月的好日子。准备炒面一口袋、鸡一对、酒一斤、旱烟一斤,鸡蛋十个。待时日到,选派族中与新郎同辈的长兄一人,代表男方长老率新郎及一青年前往女方家订婚。订婚人徒步至女方村后,待天黑由点亮引路人带领前往。进屋入座后,新郎长兄站起来吟唱谢老、赞女及求婚的《开亲歌》。唱时要求发音准确,唱腔圆滑流畅,词句文雅。歌毕,女方老母提问,诸如男方家族源何来?族风严否?脚否在家(脚否在家,其意是男方是有病,能出门干活不)?亲戚及宗族牵连怎样等等,以上提问由男方长兄负责解答。弄清男方情况,接着转入订婚正题,男方长兄道:“我家二老现处高龄,身体欠佳,胞弟虽长,可抚老一事力所不及,敬请尊老让其某某贤妹舍身负重,去背水煮饭给我二老吃。”女方老母便道:“我这丫头,人长心幼,土里土气脾气犟,别说服侍老人,连她自己都还要我们服侍啦!”双方相互试探,旁敲侧击。男方长兄先说:“我家只要出门有伴陪,返家有影(人)跟就行了!”女方老母接应:哄不得人,婚成后进了你家门,正影不见反影现,我怕害了我姑爷啊!这死丫头,现梭衣织不成,擀起毡来还不精。”男方长兄接对:“我家没图攀蛛网,惟盼白羽(蛛网为花衣服,白羽为麻布衣服)附与身!”推去推来男方长兄憋不住气了,只好当众点出他们私定终身的破绽。马脚一露,女方老母佯装作厌,只好催促姑娘出来作答。这时姑娘不好开口,只能红着脸含羞地用背对客人道:“我去不去,由老人作主!”老母听了这话胸中有七八成数却不作声,沉思片刻,转过脸去看老头一眼,露出三分微笑,示意争取老头意见。老头装作没看见,抬起头来环视一周,斜着眼角瞟了老伴一眼,默示同意,便道:“既然如此,取下酒来斟,拿出鸡来煮,抓炒面来吃!”这就算订婚了。订婚当夜,凡男方所带礼物,均拿出来招待参与议婚的长老及女方临陪的姑娘,以便作订婚证人。订婚事毕,女方当即留客,不再让客回点亮引路人家去了。
  通过媒人提亲,双方长辈认定,确立婚姻关系后,双方择定吉日,举行婚礼。
  举行婚礼时间一般选择冬腊月的初一至十五。男方家备好一切礼品,即鸡两对,蛋若干个(要求来女方家吃酒的亲戚必须人均一个,否则得不到鸡蛋的亲友会砸男方家带去的背篓、杯盘等物品),粑粑若干(切成小块分给亲戚朋友吃),熬糖一个(麦芽糖),一头猪的肉(背至女方家后要退半边给男方家请来的接亲人背回去),炒面1斗(要求来女方家吃酒的亲戚必须人人有一份,否则得不到炒面吃的亲友会砸男方家带去的背篓、杯盘等物品),烟(旧习俗需叶子烟两斤左右)、酒(旧时两斤,数量不定,现在凭男方家心意)按择定吉日背去女方家作聘礼接亲。当天待全部客人吃完晚饭后,女方家当晚将聘礼分给众客人享用,基本程序是:先分鸡蛋,再敬烟、酒,分粑粑、吃炒面,深夜才喝用新郎背去的鸡煮成的辣椒鸡汤。喝鸡汤时,鸡头必须敬给舅舅和族间长辈。
  分完礼品,女方家首先向舅舅敬过酒后,姑娘们前来向接亲小伙们提出对歌挑战,如果对不上,除了接亲领队和新郎外,其他接亲人就要被姑娘们用冷水泼。
  第二天,接送亲队伍出发之前,新娘当着亲友们请嫂嫂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花衣服(新郎衣)给新郎穿上,然后,新郎新娘向岳父岳母及亲友们敬酒告别,其祝词是:“谢谢双亲和长辈们,众亲友们,我们告辞了,祝大家身体健康!”接亲领队人向新娘父母和亲友敬酒告别,其告别词是:“你家的女儿我们接去背水做饭给老人吃了!”新娘父亲说:“我家女儿笨手笨脚,什么都不会做,请老人们多多指教。”
  接亲人背着嫁妆列队待发,女方家对接亲人逐个敬酒后,就发亲启程了。
  送亲人和接亲人,由女方家出发,傍晚接近天黑才到男方家。男方家门前,有公婆和亲友们站在门外迎亲。新郎的妹妹,首先向新娘说:“嫂嫂你们到得早,一路上辛苦了!”新娘答道:“我们脚程差,走到天黑才到家!”接着,新娘从自己的袋子里掏出鸡蛋、糖果等礼物敬送公婆,公婆说:“恭喜儿子儿媳进家门,祝你们有吃有穿、生儿育女,幸福到老!”然后,进屋内休息。
  就餐过后,客人坐定,新郎新娘向每个客人敬烟敬酒,感谢大家的帮助。总管代表主人家把媒人请到正堂屋中央坐好,敬烟敬酒,感谢媒人的功劳。祝酒词是:“今天这对美满夫妻,能圆满的完婚,我代表主人家感谢你辛劳、奔波,今夜这角喜酒首先应敬你喝!”媒人说:“这角酒不该我先喝,这一切都是他俩亲家和这对夫妻努力的结果,我只是搭桥,祝你们和睦相处,过好一生,这角酒应先敬大舅舅喝!”然后把酒敬给新郎的大舅。接着,媒人用敬酒动作,给主人家堂屋的每位客人每人敬一角酒,最后一角才自己喝(其敬酒动作是:总管用羊角盛酒给媒人后,媒人敬堂屋里客人,右三角,左三角后再左一角,右一角直至敬过堂屋里所有客人,媒人才喝)。
  另外,总管还要提酒到厨房,把做饭做菜的厨师们请出来,吹笙跳舞。他们提着牛、羊角酒,吹芦笙跳着欢乐的舞蹈(酒礼舞)来到堂屋门外,主人家在门外设了两排人和三道关卡,每道关卡都有拦路杆和拦路酒。芦笙手们在外舞过三转,每次进堂屋,每次过关卡必须喝一角酒。三关闯过,进入堂屋,吹笙歌舞通宵达旦。第二天,附近和本寨客人散去,远方的客人和送亲人留下休息一天。第三天,欢送送亲人和远方客人。新郎父母向送亲来的姑娘们分发途中午餐、鸡蛋及脚程钱(旧时男方小伙子瞧得起哪个姑娘就编草鞋给她,后来由于小伙们编不成草鞋,转化为发脚程钱),说些感谢的话,送走送亲姑娘,婚礼就算全部完成。
  经过漫长的等待、相思和期盼,就在这样一个佳期,一对佳偶在嘉宾们的赞叹声和芦笙优美的旋律中,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谱写了一曲曲美妙的民俗文化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