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6-08

探索致富出路 激发脱贫动力

作者:唐爱梅 时间:2018-06-08 阅读:223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49)
探索致富出路 激发脱贫动力
——龙场镇平街村脱贫攻坚侧记
实习记者 唐爱梅

  龙场镇平街村是全县8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195户1076人,其中贫困户就有79户402人。
  平街村地势起伏大,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土壤肥力差、水土流失严重,成为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导致当地贫困群众难以脱贫。
  近年来,平街村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为契机,推行种养殖结合的发展模式;注重文化素质发展,提高教育水平,培养技能型人才,逐渐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子。

通组路通向幸福未来
 
  对于平街村的村民来说,通组路不仅仅只是产业路、致富路,更是一条“幸福路”。
  以前,村民们外出只能走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有的事,大家就盼着村里赶紧修一条水泥路。
  村民们的期盼,在今年得以实现。平街村一条长9公里多的通组路已施工建设,目前大部分工程已经完工。
  平街村副主任徐龙虎感慨道:“公路修通也就是这两年的事,路通了,为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住平街村岔沟组的村民刘兴国和老伴现在还住在土坯房里,按照精准扶贫户危房改造补贴的标准,刘兴国能领到3.5万元的房改补贴。这对他们家来说是一笔“巨款”,能极大地改变他们夫妻俩的生活现状,但刘兴国却发起了愁。
  刘兴国说:“我家住在半山腰,又隔了一条河,盖房子用的砖、水泥、钢筋等材料只能靠人背过来,这么一算下来,一块砖的成本都要七八块,实在是承担不起啊!”
  让刘兴国没有想到的是,今年通组路就修到了岔沟组,以后交通方便了,让刘兴国发愁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以前,交通不便的时候,村民们买猪崽养肥之后,因为山路太陡没办法把猪赶出来卖,他们只能把猪宰了腌制成腊肉,每逢赶集天就背着腊肉到集市上去卖。
  直到现在,刘兴国的家里还挂着很多腊肉,他笑着说:“等路修通之后就可以拉出去卖了,少说也能挣得几千块钱。”
  对于像刘兴国这样受困于交通不便的村民来说,通组路通向的就是幸福美好的未来。

产业结构调整富口袋
 
  平街村全村耕地面积仅有150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2亩,再加上大部分耕地面积地处斜坡,水土流失严重,无法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
  显然,在这样耕地匮乏的地方,要探索致富出路只能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和种植观念,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平街村种植核桃800亩、苹果200亩、软籽石榴50亩。
  徐龙虎说:“我们村的耕地面积太少了,大规模的种植经果林不太现实,我们想在养殖上寻找一条脱贫出路。”
  对于平街村未来的发展,村两委有清晰的思路,徐龙虎介绍,村里计划成立种养殖合作社,种植李子100亩、油桃50亩,计划养牛50头、猪50头,预计能带动30余人实现就业。今年进一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计划增种板栗200亩、核桃300亩。
  徐龙虎算了一笔账:“种苞谷一年收获10000斤,除去肥料、用工费、地膜钱,纯收入不到5000元,但如果是发展养殖的话,养两头能繁母牛一年收入就有15000元左右,而且饲养成本不高,适合我们村耕地少的实际情况。”
 
提高文化水平激发脱贫动力
 
  天还没亮的时候,平街村陡峭的山坡上就亮起了星星点点的光,像一只只萤火虫,这些光是一个个早起上学的孩子打着手电筒汇聚而成的。
  平街村没有学校,孩子们只能走远路到开嘎、宣峰、银坪三个村的小学去读书,有的孩子每天上学要步行十多公里,有的孩子想走近道,就得冒险走陡峭的山路。
  谈起这些,徐龙虎感慨道:“孩子们造孽得很!”
  现在,一些孩子家里条件得到改善,加上修通公路之后,很多家长买了摩托车接送孩子上学,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村里的公路就排起了摩托车长队。
  徐龙虎说:“现在村里很多家长都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多人家外出打工供孩子上学读书,这几年村里陆续出了5个本科生。”
  目前,平街村小学正在修建,预计今年9月开始招生。“到时候,孩子们就不用起早摸黑走远路上学了,也减少了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家长也放心。”徐龙虎说。
  脱贫不仅是物质上的脱贫,更在于精神上的脱贫。教育也不仅仅只是对下一代的培养,同时也是村民素养的提高。
  据徐龙虎介绍,平街村40岁以上的村民基本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针对这种情况,村两委通过开展讲习所、院坝会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传授种养殖的技术和知识。同时,农家书屋内有各种类别的书籍,能够满足村民的阅读需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塑造文明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