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6-11

23载风雨气象人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6-11 阅读:188


 23载风雨气象人
——记威宁气象局探空国家基准气候站站长柯莉萍
记者 马召凤

  在气象岗位上工作了23年的柯莉萍,常常会半夜醒来看天气。若是头一天天气预报有大雨,那么他那一夜必然要连续醒来好几次。他常常担心,要是不下雨,自己所做的预报工作会被百姓骂作空报,要是下了雨,却又担心雨灾会给老百姓带来经济损失。
  这是23年的气象工作留给柯莉萍的“职业病”。然而,柯莉萍却发现,纵使这份工作留给他的 “职业病”,很多时候让他仿佛成了 “神经质”,但他却不得不承认,他越来越喜欢这个工作。
  柯莉萍清楚的记得1995年7月来到威宁气象局工作时的情景,恶劣的工作环境一直让父母不满。从纳雍老家到威宁虽然并不遥远,但在当时的交通不便的环境下,一年最多回家一次。
  然而,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气象工作并不像柯莉萍所想象的那样清闲,甚至异常辛苦。由于没有先进的设备,老同志们只得用手工绘制天气图的方式来进行气象预报。
  每到有重大天气情况的日子,气象局所有气象工作人员就要一夜睁圆了双眼盯着电子屏幕上的气象情况,为县委政府提供最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确保将天气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然而,也正是一次又一次的气象预报工作让柯莉萍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从而使他坚定了从事气象工作的决心。
  2008年,威宁下了一场持续一个多月的暴雪,在那一个多月里,柯莉萍几乎没有回家。为了及时提供最为准确的气象信息,柯莉萍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守在办公室里,不断的进行数据测量,随时报告最新的温度、气压、风速等气候信息。
  柯莉萍清楚地记得,2017年么站、金斗等乡镇连续多天下了暴雨,导致百姓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时都有老百姓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庄稼被漫灌等情况出现,气象信息在这个时候得尤为重要,柯莉萍和同事们来不及休息,不分昼夜的观测和预报,为当时暴雨救援工作开展提供了准确无误的信息。
  这次辛苦的工作让柯莉萍再次认识到了气象工作的意义,让他更加坚定了从事气象工作的决心。
  对于很多人来说,常年坚守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可能会逐渐倦怠而失去工作热情,但柯莉萍却不一样, 23年的工作经历,让他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
  然而,很多时候,这样的工作难免会让家人有些抱怨。在工作岗位上工作的这些年里,柯莉萍总有很多时候不能回家吃饭。所以,在柯莉萍家的饭桌上,晚饭时刻总是少了他的身影。
  作为探空基准气候站负责人,柯莉萍长期的工作任务就是每天早上和晚上6:30至9:30这两个时段到单位释放氢气球升空进行数据测量。在这个时间段,他必须一寸步不离地守在电脑屏幕前随时记录氢气球的探测数据。这个时间段,要么很多人都还在睡梦中没有醒,要么万家灯火都沉浸在其乐融融的晚饭时刻。然而,柯莉萍却只能在办公室里耐心地记录探测的每次数据。
  23载风雨气象人,柯莉萍不仅在工作岗位上从翩翩少年成为了精干的业务能手,也见证了威宁气象事业进步与发展。
  一路走来,威宁气象局从曾经破烂的小院子到如今全省最大的县级气象台站,从原来的手工绘制天气图到如今的探空、地面,还有人工影像天气等,柯莉萍见证了威宁气象事业发展的辛酸与日新月异的变化。
  如今,新人的到来为他分担了他每天固定时间守在电脑面前记录数据的工作,他也腾出了大把的时间培训了一批又一批走上气象岗位的工作人员,成为新一代气象人的领路人。
  多年来,随着测量预报技术的进步,很多气象工作已和柯莉萍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不一样,比如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普及,各种科学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都会让柯莉萍似乎有点无所适从。
  但他对气象事业的热爱,却永远保持着一颗火热的心。在柯莉萍的影响下,相信威宁气象事业的明天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