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擂战鼓再奋蹄
作者:沈光勇 叶启伟 杨静 时间:2018-06-12 阅读:218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50)
再擂战鼓再奋蹄
——石门乡营坪村打响脱贫攻坚围歼战
记者 沈光勇 叶启伟 实习记者 杨 静
6月8日,石门乡白刀岭上和野依梁子云脚低垂。山雾随风舞动的时候,营坪村没有被漫天的大雾笼罩,却迎来了一场过路雨,一时道路湿润,新枝吐绿。
虽然雨量不大,却足以让当地的山原焕然一新,房舍依稀,地里的庄稼更是一天一个样地拔节成长,到处是生机盎然的景象。
“营坪山高坡陡,土地破碎,气候湿寒,只能种点烤烟、蔬菜、经果林等,发展其它产业的优势不大,苞谷等传统产业更是广种薄收。”该村主任李会斌说。“我们有五个村民小组312户112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10户458人,目前未脱贫的有55户333人,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村主任的一席话,道出了营坪人生产生活的难点和痛点。因为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该村在脱贫攻坚的浪潮里一度找不到发力点。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痛定思痛,在充分认清土地、水源、气候等自然资源的劣势情况下,迎难而上战贫困,发动当地村民向一亩半分地要柴米油盐,发扬“石门精神”战天斗地,把干部的辛苦指数变成了村民的幸福指数,决战贫困步小康,让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800多亩烤烟是该村最大的产业亮点。“800多亩烤烟?”当你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你也许会不屑地说:“人家牛棚、秀水的种烟大户,两三家人的烤烟加起来就超过了这个数据,收益也更好。”
不过,当你看到这800余亩烟田的时候,请你一定要为营坪人点赞。因为这里山高坡陡,土地破碎,已经拿不出更多更好的土地来种植烤烟,更别说连片种植、规模化发展了。
目前,该村种植烤烟836余亩,覆盖营坪、出水等三个村民小组80余户,若按烟草系统1.2亩折1亩的计算方法,实则折合609亩,受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影响,一亩烤烟总产值不会超过4000元,净收益不会超过3000元,无天灾无人祸满打满算全村烤烟一年净收入180万元。
村民程龙一家居住在出水一组,曾因土地少、缺资金、缺技术而入列贫困户,在村两委、驻村工作组的动员和鼓励下,连续三年流转土地种植烤烟40亩,年净赚12万元,扩种烤烟第二年就还上了所有债务,并实现脱贫摘帽。
无独有偶,看到程龙扩种成功,家住该村营坪组村民罗义军也流转土地种了40亩烤烟,并在村民的推选和支持下,当上了营坪自管委主任,成了当地庄稼汉里的“扛把子”。
现在,程龙和罗义军是该村名副其实的种烟大户,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贫困户学会了技术,发展的信心更足了,8户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家积极参与到种烟行列,想通过种植烤烟实现脱贫致富。
在贫困户出列工作中,村两委、驻村工作组把工作重点紧盯在特困家庭上,通过走访、上措施、上政策、跟踪回访等方式,帮助贫困户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看到致富希望。
家住营坪村营坪组的48岁的蒋宣雷因早年被微耕机抓断大腿骨治愈后成了瘸子,46岁的妻子王桂兰因先天小儿麻痹症也是腿脚不利索,膝下四个孩子,大的已出嫁,三个小的分别读高中、初中和小学,属典型的因学因病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贫困户,成功出列的困难不小。
2016年和2017年,在村两委、驻村工作组的帮扶和鼓励下,蒋宣雷夫妇得到了所有的政策支持,并一咬牙种下了烤烟20亩,前两年烤烟收入12万元因学因病因借款已经所剩无几。今年继续烤烟16亩,如果收成好可以一举出列,丢掉贫困户的帽子。
村两委、驻村工作组充分发挥石门乡“三鞋干部”精神,把群众的生产生活放在心上,不但借力烤烟种植拉开了脱贫攻坚的大幕,还多方想办法、上措施,种起了经果林和马铃薯。
家住营坪村原星组的朱正兵一家,听到上级部门的种植好政策时,拿出自己的土地一口气种植马铃薯10亩,成了当地马铃薯种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朱正兵的10亩马铃薯,大部分单种,亩产可达4000斤,少部分套种,亩产可达2400斤,总产量可达30000斤以上,如果按七角一斤计算,总产值可达21000元,净收益可达到15000元以上。
目前,该村还零星种植辣椒、白菜等多种蔬菜近80亩,但多为自种自食,没有形成商品销售链。
2017年,在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该村连片带零星种植板栗90亩、李子20亩,属试种阶段,若五年挂果后测产成功,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