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6-14

藏在深山露俏容

作者:沈光勇 叶启伟 杨静 时间:2018-06-14 阅读:422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52)
藏在深山露俏容
——石门乡团结村“蝶变”记
记者 沈光勇 叶启伟 实习记者 杨静


团结村观景亭

  “以前,全村都是茅草房、杈杈房,穿粗布麻衣草鞋,年年青黄不接时总是缺粮少盐,想赶场就更难了,只有一条崎岖陡峭的毛毛路通向石门坎,常常去个天不亮、回个月亮上。”石门乡团结村一组村民罗贤英回忆说。
  罗贤英现在已经50岁了,这是她20岁时来到团结村的第一印象。山高、坡陡、土少,缺水、没电、无路。贫穷落后、生存艰辛、生产力弱。这里的人们穷得人前人后抬不起头,久而久之村民养成了胆小、怕事、认生、孤僻的性格。村民不知山外世界的日新月异,也无力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自救发展。
  三十年前,这里藏在深山,躲在世外,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社会经济接近自生自灭“半原始”状态。二十年前,村民投工投劳挖开了一条小马路,因疏于管理常常晴通雨阻,马车进出都困难,村里的人第一次看见了电灯长什么模样,但电费昂贵用不起。十年前,当地经济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发展速度依然缓慢,村中慢慢出现石头房并逐渐增多,还有了另一个诗意的名字“石头寨”。
  近三年来,团结村不断拓宽思路、寻找出路,力求快速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在乡党委政府、村两委的带领下,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好调优、村规民约村民自治逐步规范,提升了当地干群齐心创业致富的精气神。
  “石门乡是全省2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而团结村更是石门乡深度贫困村中的贫困村。不过,通过三年的努力,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胡钧溥说。
  走进团结村,已是傍晚时分,四围群山环抱,雨后山原吐绿,黄昏的柔光让山间云霞有了多变的色彩,与静卧在山谷里的石头寨交相辉映,眼前一幅祥和安宁的山村富美图。
  当车轮在崭新的村级活动场所前停下时,藏于深山的小小村落给人的感觉是别样的,时时处处让人感受到这里的新、美、特、静。
  这里,新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在所见的人文气象。视野所及,无论村级活动场所、学校、民居院落,还是通组路、串户路等附属设施,无论假山、亭台、村史馆,还是过往人们的衣着穿戴,崭新的人文生态景观让人体悟到了新的作为、新的气象。
  这里,还美在山青,美在水秀,美在错落有致的黔西北民居。特在石头寨,石头路,石头墙,深赭石色的石头在这里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让人不禁联想到了青岩古镇和镇宁高荡。静在晚景和清晨,传入耳朵的声音,只有书声鸟鸣,鸡犬相闻,以及水流和风语。
  望得见的青山,看得见的溪流,还有满眼让人过目不忘的乡愁。前后一对比,这里算是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大转身”,快速的变化表现出了团结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三年来,团结在变,虽然和迤那、东风没法比,但也让当地村民亲身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程,提振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把辛苦指数变成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胡钧溥说,“我在这里奋斗过,我感到很自豪、很欣慰。”
  团结村地质特征为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区域,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土层浅薄,蕴藏着丰富的优质岩石。
  先前,当地村民在道路不通、运输不便的条件下,无力使用钢筋水泥,就地取材选择了石头修建房屋,但覆盖率仅达到20%。
  2016年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倾力帮扶下,团结村开始“蝶变”,在经过调研、规划、立项、审批、招标、投标、施工等一系列动作后,短短一年的时间便初步实现了“六项小康行动”全覆盖。
  “以前,团结村是石门乡最落后的村寨之一,百姓们缺乏自信,缺少致富意识。现在,国家政策好,百姓改变旧意识,脱贫致富算是真正看到了希望。”胡钧溥说,“石头寨的兴建,除了改善村民住房条件以外,还靓化美化了村庄,成为这里的一个特色。”
  如今,团结村一组、二组、七里冲等六个村民小组,已经看不到当年的杈杈房、茅草房,村庄焕然一新,硬化了通往山外的路,“石头寨”成为当地名片,当年人前人后抬不起头的乡亲,现在有了拍着胸脯说“我是团结人”的勇气和自信。
  “我家这里当路又居中,就把住房改成门面开起了小卖部,后来又成了电商服务站和金融服务站,现在大家手头宽裕了生意很好。”村民龙芳一边打理货柜上的货物一边说,“现在好了,路通了,去石门坎或去昭通进货都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