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靓起来 钱袋鼓起来
作者:唐爱梅 岳刚 夏超 文阅 时间:2018-06-14 阅读:316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53)
村庄靓起来 钱袋鼓起来
——大街乡兴隆村美丽乡村建设助农增收小记
实习记者 唐爱梅 记者 岳 刚 夏 超 通讯员 文 阅

兴隆村建设中的通组路
一条通往大街乡兴隆村的水泥路蜿蜒曲折,路面窄,坡度大,弯道多,但正是这条2016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的乡村公路结束了兴隆村没有一条像样公路的历史。
以往,兴隆村村民外出只能靠步行,去一趟乡镇集市要走上一个多小时。
兴隆村村支书罗弟光说:“通村路修通之后,村里的摩托车、小轿车渐渐多了起来,村民们将红豆、白菜、葱等农产品运到集市上去卖也很方便。”
据悉,兴隆村从完善基础设施着手,2016年修通长达13公里的通村路,今年初开始修建的15.55公里通组路目前已有11公里完工,剩下部分正加紧施工建设。除了通村路、通组路,兴隆村还计划再修建5.5公里的产业路、7公里的旅游路。
据罗弟光介绍,兴隆村的产业路规划路线之所以在半山腰处,是因为兴隆村受制于零碎的耕地,大部分产业都只能在山坡上种植,产业路的修通方便了村民种植、管护、采收,也为今后打造果园,发展农旅结合奠定基础。
“产业路方便村民种植,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旅游路则将带动农旅结合,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罗弟光说。
路修通了,兴隆村开始谋划产业发展。
2016年,兴隆村成立了丽阿娜种植专业合作社,兴隆村村主任兼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杨世局说:“之所以以‘丽阿娜’为名,是因为‘丽阿娜’对于苗族同胞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不管身处何方,他们只要听到‘丽阿娜’,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归属感、认同感。”
如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兴隆村种植玛瑙红樱桃280亩、油桃100亩、脆红李500亩,试种猕猴桃50亩。樱桃今年已挂果,油桃和脆红李预计明年挂果。
以前,兴隆村人地矛盾突出,村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目光短浅,对未来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村两委号召种植经果林的时候,很多村民都不愿意种植。
罗弟光回忆说:“去年,为了鼓励村民种植经果林,村里采取了发放补贴的方式。经过一年的发展,村民逐渐转变了原来的种植观念和发展模式,开始自愿种植经果林了。”
生态建设是兴隆村发展的又一着力点。
前些年,兴隆村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耕地支离破碎,大部分分布在半山腰上,可种耕地坡度大,地势险峻,村民们只能沿用原始的耕作方式,或是用锄头挖、或是用耕牛犁地,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
据当地村民回忆,兴隆村曾是一个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很高的小山村,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缺乏能源,村民开始大量砍伐树木。
村主任杨世局说:“那个时候没有电,人们要烧水、做饭只能烧柴。”
大规模砍伐树木,造成了今天越来越薄的土壤层,水土流失愈加严重,无法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无法使用现代犁地机,只能以原始方式耕作,生产效率极低,已经到了“一方土地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步。
近年来,为了恢复生态,兴隆村村两委鼓励村民退耕还林。2017年,村两委曾带领村民种下3万余株华山松,但因土层过薄,华山松的存活率很低。
“我们村土地支离破碎,耕地面积少,大规模发展种植是不可能的。修复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村支书罗弟光说。
罗弟光说:“结合村子里的现实情况,并考虑到村民的实际利益,兴隆村村两委决定改变思路,决定以合作社引导的方式带动村民种植经果林。这样既有利于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乡村,也能为老百姓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
据悉,兴隆村全村共415户1629人,其中78.4%是苗族,这里是苗族同胞“丽阿娜”的故乡,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兴隆村与羊街镇兴隆厂村隔着一条小河相望,这条河名为兴隆河,苗语发音即“丽阿娜”。小河沿岸垂柳青青,芳草茵茵,形成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吸引着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下一步,我们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业,带动村民就业,让老百姓鼓起钱袋子。”罗弟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