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6-20

脱贫路上步铿锵

作者:陈美群 李玉荣 许定华 时间:2018-06-20 阅读:818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54)
脱贫路上步铿锵
——访新发乡深度贫困村铜厂村
本报记者 陈美群 李玉荣 许定华


精准扶贫户黄银昌正在喂牛

  仲夏时节,走进新发乡铜厂村,尽管正午烈日当头,但农民朋友们还是在庄稼地里辛勤的劳作着,汗水浸湿了衣襟。
  铜厂村辖3个村民组155户74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308人,精准识别后贫困发生率达41.17%。这里生存环境差,地形切割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耕地少,土地不但破碎而且贫瘠。
  “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这里的百姓长期以来起早贪黑辛勤耕耘,可还是无法摆脱贫穷的困境,一方面是地理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老百姓思想观念落后造成的结果。
  “扶贫先扶智”。这是铜厂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的一致观点。
  随后,铜厂村掀起了讲习、学习的热潮。
  “我们村的老百姓整体思想都比较落后,铜厂村要发展,老百姓要脱贫致富,首先还是要转变百姓农作物耕种观念和养殖等观念。”村党支部书记吴长举坚定地说。
  吴长举告诉记者,在讲习培训中,村里采取在村级活动场所集中讲,深入田间地头讲,进村串户讲,针对个别单独讲的方式,积极转变百姓思想观念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春风行动”以来,村里调减玉米种植1400亩,将调减下来的玉米耕地种植核桃、板栗和香椿,并套种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
  松林组的徐德华,多年来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但玉米的经济效益并不高,村“两委”了解情况后,亲自上门去给徐德华做思想工作。今年,徐德华把自家的10亩地全种上青薯9号。
  “村干部给我们老百姓说,去年在村里试种每亩能产4000斤洋芋,这样算起来比种苞谷划算得多,我们毫不犹豫跟着种了。”徐德华高兴地说。
  在铜厂村,像徐德华这样转变种植观念的农户很多,有的农户不仅种植观念发生了改变,养殖观念也跟着变了。
  从原来的赶着牛羊满山跑,到现在的用圈舍集中喂养,这种养殖观念的转变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节约了劳动力。
  沿着绿荫小道,记者来到河坝组精准扶贫户黄银昌家。刚到家门口就看到圈舍门口拴着3头牛,黄银昌刚从山上割草回来,背上背了一箩筐青草。
  “我家主要以养牛为主,平时我也会买几头牛转卖,最多的时候家里有10余头牛,搞养殖是条赚钱的好门路,我以后就是想扩大养殖规模,争取能有个自己的养殖场。”黄银昌一边拿青草喂牛一边笑着说。
  当记者问及他家现在的生活状况时,黄银昌说,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而且是一年比一年好,今年脱贫没问题,自己也不想当贫困户拖村里的后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切身感受到了农民在努力脱贫致富,在贫瘠破碎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干劲十足,他们都希望能耕耘出属于自己的小康生活。
  去年底,在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已脱贫出列49户174人,今年底将再脱贫出列8户41人。
  行走在铜厂村,随处可以听到百姓们发出感谢国家好政策的“好声音”。
  去年,人民银行毕节支行对铜厂村进行了帮扶,划拨帮扶资金16万元,并派驻了驻村第一书记,人民银行威宁支行划拨帮扶资金3.9万元,这对于铜厂村的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铜厂村驻村第一书记钟以群介绍说,“现在村里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在慢慢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最主要的是村里的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越来越方便。”
  2017年,随着铜厂村通村水泥路的贯通,连接了村里和大山外面的世界,老百姓告别了外出极度不便的辛酸,这条路被村民称为“幸福路”。
  今年,铜厂村启动了拱桥边至山王庙1.5公里组组通公路建设,预计年底竣工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将惠及河坝组32户90余人。
  吴长举说,近年来,村里按照乡村规划,积极实施农户房屋改造工程,村里不仅修好了致富路,还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今年以来,随着“三改三化”工作的不断推进,铜厂村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基础设施加强了,农业产业发展了,村庄变美丽了……现在的铜厂村,正铿锵迈步在脱贫攻坚的新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