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6-21

“蜜蜂精神”的石门呈现

作者:沈光勇 杨静 许定华 时间:2018-06-21 阅读:342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56)
 “蜜蜂精神”的石门呈现
——探访石门乡新民村养蜂协会
本报记者 沈光勇 杨静 许定华


马崇银正在管理蜂房

  盛夏来临,但蜜蜂并没有因此停下忙碌的脚步,依然在林间四处纷飞采蜜,勤劳酿造高饱和、高粘稠的原生态土蜂蜜。
  走进石门乡新民村五组传统养蜂专业技术协会养殖基地,这里林深树杂,村庄静谧,背风朝阳,眼前一无像样的场地,二无一排排的蜂房,甚至连人影都难看见,视线所及除了生态环境较好外,与普通自然村寨一般无二。
  “不够看了吧,别急,慢慢看才能看出门道。”对大家的疑惑,村党支部书记马召团笑了。
  顺着村里的串户路前行,在古朴的村子里,挨家挨户的围墙边随处可见圆树桶,也有方型箱摆放在门前或路边的空地上,时时有蜜蜂环绕飞舞,忙进忙出。
  “这些木桶、木箱就是蜜蜂的家。木蜂桶是传统土法纯手工制作的,木蜂箱是专业养蜂场改良批量生产后采购来的,这些蜂房各有各的优点。”见到新民传统养蜂专业技术协会会长马崇银时,他正在自家的围墙外整理蜂房。“木蜂桶耐寒耐冻,但采蜜时蜂皮就破坏掉了,蜜蜂制作蜂皮很耽误时间。木蜂箱防寒防冻效果较差,但蜂皮是人工制作的,不易破坏且可反复使用,节约了蜜蜂制作蜂皮的时间。”
  年过六旬仍旧健朗的马崇银聊起他的养蜂历史,一下子便打开了话匣子。他是新民村五组村民,曾任村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等职,退居“二线”后,与一群年长者抱团成立了养蜂专业技术协会。
  “我家从1986年开始养蜂,那时正值壮年,图好玩就收了四五群来养,当时的蜂蜜就2块钱一斤,一年下来收益挺低的。”马崇银说。
  “2块一斤在那时还不值钱?当时多少人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十来斤,够值钱的了。”养蜂大户安朝云闲侃的话,把在场的所有人都逗乐了。
  到1995年,马崇银已经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熟练掌握了收蜂、装桶、管理、采蜜等一系列养殖技术。这一年,他一边把过路蜜蜂收回来养,一边忙着给现有蜂群分家扩群,规模达到了20余群,蜂蜜市场价也涨到了每公斤20元左右。到2013年,蜂蜜市场价狂涨到每公斤200元, 2016年又涨到每公斤240元,而且成了抢手货,产出的蜂蜜根本不愁卖。
  看到蜜蜂养殖广阔的市场前景,马崇银一边改良传统养殖技术,一边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一边示范带动周边村民养蜂。目前,他家养了蜜蜂30余群。
  2016年,在马崇银的示范带动下,安朝云、刘普中、苟守才、王开军等纷纷加入养蜂行列,规模达到53户1200余群(其中,养得最多的是安朝云,规模达到90余群),惠及21户残疾人,91户贫困户。
  2016年年末 ,在上级部门和乡党委、政府及村支“两委”的帮助下,新民村养蜂人看到了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把这53户人家召集起来抱团发展,成立了新民传统养蜂专业技术协会。
  截至目前,协会已发展会员130余户,蜜蜂养殖规模达1400余群,市场价涨到每公斤300元。若遇上气候条件好、树木生长旺盛、花期长的好年景,一群蜜蜂平均一年可产蜂蜜5公斤,该基地蜂蜜年总产量7000公斤,年总产值达210万元。
  “年轻人出门务工了,剩下年长的在家想找事干,喂上五六群蜂一年的开支就够了。”马崇银说。
  协会成立后,科技部门帮忙论证扩大养殖规模的可行性,政府和村支“两委”帮忙,通过宣传动员把养蜂户团结起来,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理事长、秘书长和财务人员,建立起了组织管理构架。
  成立之初,协会得到了省、县科协的大力支持,省科协支持了10万元的技术培训费,县科协支持了10万元的启动资金。通过整合两笔资金,配置了蜜蜂养殖科普多媒体平台,建成养殖技术宣传栏,成立协会党支部,开展多次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带动当地更多的人参与到养蜂行业中,效果明显。
  在平时的工作中,协会为蜜蜂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并发动村民大力改善和发展蜜源,采取就近种树、种花、种荞等方式,保证蜜蜂和蜜源发展成正比。同时,协调林业部门在基地附近培植刺槐800亩,并结合当地海拔气候等条件,研究培养野生花种。目前,该项目正在协调实施中。
  在协会的引导和帮扶下,目前,该基地已经注册商标、开发包装,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把蜂蜜按照0.5公斤一瓶的标准贴标包装销售,因品质好而成为旅游景点、线上线下的畅销品。
  “天然原生态,有机零添加”,马崇银拿起一瓶包装好的蜂蜜指着标签说,“这是我们的承诺。”
  “大山深处放养土蜂,每一滴都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下一步,协会将按协议价给周边养蜂户批量收购蜂蜜,统一包装、验收、销售。
  “玩一行爱一行,养蜂人会被蜜蜂迷上,外出归来时再累再饿也要先跑去看看,然后再回家。”马崇银说。“对于一群蜜蜂而言,它们的‘管理模式’,有值得人类学习的东西。”
  “蜜蜂组织分工明确,给果木授粉,蜂蜜、蜂蜡、蜂王浆都可换钱,它们还有很强的合作意识,这就是‘蜜蜂精神’。”安朝云说。
  “养殖蜜蜂,养出的不单是大家的生产生活物质需求,更是一种让我们每个人都深深震撼的蜜蜂文化,深厚而且复杂,因此我们也要求协会下的养蜂户要懂蜂、敬蜂、惜蜂”,安朝云说,“培训时号召协会成员要像蜜蜂一样团结一致、抓住机遇、严密组织、斗志昂扬、通力合作、不断发展、珍惜时间、勤劳苦干,这才是养蜂人一定要体悟的蜜蜂文化和蜜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