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6-22

“悬崖村庄”俏新颜

作者:罗喜贵 许定华 李德春 陈俊峰 时间:2018-06-22 阅读:394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58)
“悬崖村庄”俏新颜
——龙场镇深度贫困村白岩村蜕变记
记者 罗喜贵 许定华 通讯员 李德春 陈俊峰


白岩村一角


白岩村蜿蜒起伏的通组水泥硬化路

  六月的龙场镇白岩村,山风拂动,绿树成荫……
  如今的白岩,一个地处龙场镇西北部悬崖边上的深度贫困村,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日渐告别贫穷,逐步走向幸福。
 
交通: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记者从白岩村山脚沿着蜿蜒起伏的水泥硬化路一路驱车盘旋而上,既有几分欣喜又有几分忐忑。欣喜的是这个陡峭的村寨终于铺通了水泥硬化路,村民出行和生产生活终于有了希望;忐忑的却是行走在这个近乎于“悬崖”的村庄里,形似“山路十八弯”而又一路直上的通村水泥硬化路不免让人产生几分“恐惧”。
  白岩,这个海拔落差在1600米到2300米的村庄,交通一度成了村民出行和生产生活的最大难题。
  据村主任王从斌介绍,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的生产生活只能靠人背马驼,连种苞谷洋芋急需用的化肥也不得不到7公里以外的金钟集市上用人工背,来回得走4个小时的山路。种一季庄稼,专门针对施肥问题,不少人家就得往7公里以外的金钟跑七八趟,村民们生活和出行之艰难可想而知。
  说起白岩村的交通变化,村民感慨万千。
  2010年,白岩村实施坡改梯工程,村民们从坡改梯的项目里节约了一点炸药,从悬崖上炸开了一条路,在王从斌的带领下,全村村民齐动手,谱写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修路志,终于修通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但只有1米多宽的7公里土路。
  这条1米多宽的土路一直为村民们生产和出行服务了多年,为村民带来了一时的方便,但该村交通的“瓶颈”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破解。
  直到全县交通大会战实施以来,该村才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通村通组硬化公路建设。
  目前,该村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从山脚到山顶修通了一条宽4.5米,总长5公里的通村通组水泥硬化路,打通了村民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为村民们出行和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不少人家还依托修通的水泥硬化路,买起了三轮车、拖拉机等农用车,自己到村外运输建筑材料,盖起了漂亮的大房子,一改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产业:从无到有,实现全村覆盖
 
  白岩村全村228户村民1327人,耕地面积365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2.7亩。村里海拔落差大、水土流失严重,大多数土地只能“广种薄收”。多年来,该村绝大多数村民都种植苞谷洋芋,产业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低下。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白岩村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2016年来,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发展核桃种植2000余亩,并引导村民在核桃种植基地里种植烤烟等经济作物,村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增长。不少村民尝到新的产业带来经济增长的甜头后,一改过去的传统种植模式,积极投入经果林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
  王从斌告诉记者,今年“春风行动”以来,该村还发展种植了500余亩花椒,引导老百姓零星种植了50余亩苹果。目前,全村已实现了产业全覆盖,预计再过两年,产业即将获得效益,村民们的收入也将随之而增,新的产业调整为全村脱贫致富带来了盼头。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王从斌说,将牢牢抓住小区气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引进一批有发展实力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们发展养殖业,让全村走上种养结合、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致富之路,帮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搬迁:告别贫穷,走向幸福
 
  白岩村海拔落差大、山高坡陡外,属于典型地质灾害多发村寨。
  多年来,该村个别村寨由于受暴雨山洪的影响,山体滑坡、房屋下沉等现象时有发生,村民的安全居住受到了一定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一定威胁。
  为了彻底解决村民居住的安全隐患,近年来,该村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大好政策下,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动员地质灾害点的村民搬出大山告别隐患,开启新的致富生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从该村地质灾害点搬到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农户有25户,另外,该村还有11户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农户也即将在今年搬出大山。
  “村民们搬出大山,不仅彻底解决了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安全隐患问题,还让村民们彻底告别了‘一方水土养育不起一方人’的尴尬局面,到新的环境中去创造幸福,真是一举几得。”王从斌说。
  如今,地处悬崖边上的白岩村一改过去交通闭塞、产业单一、人居环境恶劣的落后面貌,正朝着朝气蓬勃的美好未来发展,一切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新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