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6-22

小辣椒成就大产业

作者:卯龙艳 孔雄 时间:2018-06-22 阅读:247


 小辣椒成就大产业
——东风镇鲁章社区辣椒产业助农致富小记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孔 雄



王三艳在大棚里管理辣椒

  东风镇鲁章社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又有三岔河穿境而过,水利资源丰富,灌溉方便,加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特别适宜发展生态蔬菜种植。
  2017年9月,通过恒大扶贫公司的帮扶,由扶贫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在鲁章社区流转土地300余亩,建设种植大棚508个,并在11月底将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目前该种植大棚主要种植辣椒,后续将发展西红柿、大白菜和水果黄瓜等冷凉蔬菜种植,预计能带动鲁章社区及附近其他村(社区)共计508户2741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我们这边以前是远近闻名的煤窝窝,劳动力要么外出务工,要么去挖煤炭,都不愿意种地,嫌种地挣不了钱,土地大多都是闲置的。”鲁章社区支书翟剑超介绍说。
  近年来,煤炭不景气,生态种植、养殖的发展势头却不错,鲁章社区在发展种养殖方面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该社区两委在东风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围绕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做文章,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调减玉米等传统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生态种养殖业,积极学习借鉴“塘约经验”,推动“村社一体”联动发展,夯实了脱贫产业发展基础,推进了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核心,高效整合利用土地资源,积极推进辣椒产业发展,促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一场场雨过后,天气渐晴。走在东风镇鲁章社区的蔬菜种植基地大棚里,随处可见农户趁着好天气忙碌劳作的身影,只见他们有的忙着除草,有的忙着松土,有的忙着清理大棚排水渠的淤泥,一片繁忙的景象。
  在种植大棚的一角,鲁章社区的辣椒种植“专家”王三艳正在给基地内务工的老百姓讲授种植技术。
  “现在要把长出来的头门椒摘掉,头门椒就是最先长出来的辣椒,为了让辣椒植株长高确保后期的产量,必须摘掉。长出来的老叶也要及时摘掉,才能确保辣椒苗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打完底叶后防治植株伤口感病,还要喷施百菌清,一样都马虎不得。”说起辣椒种植,大字不识的王三艳却是能说会道的“专家”,基地内务工的老百姓都愿意跟着她学习。
  2015年,一直在家务农的王三艳跟着亲戚到猴场镇的蔬菜种植园内务工,靠着自己的勤奋自学和农技专家的指导,如今王三艳已经掌握了科学种植辣椒的技术,在鲁章社区的蔬菜种植基地内当技术指导员,每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
  “土地也流转来建大棚了,每亩地每年有1000元的流转费,流转了3亩多点,每年光土地流转费就是几千元加上每个月务工的收入,一年下来足足有几万元的收入哩。”王三艳说道。
  为了更好地实施蔬菜种植,推动社区蔬菜种植高效发展,今年年初,鲁章社区成立了东风镇鲁章社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 “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种植模式,鼓励村民流转土地集中发展,采取保底回收的方式,与云南、重庆的销售公司签订订单,同时完善农民土地资源入股保底分红、务工收入、村集体资产入股收益、1个大棚带动1户贫困户等多重利益共享联结机制,为农民增收提供重要保障,做到发展高效农业实现精准扶贫,同时也增加集体收入,真是一举几得。
  该社区支书翟剑超介绍说,“目前我们村社一体的专业合作社使用的大棚436个,占用土地面积280亩,大棚是恒大集团帮我们建的,我们合作社的任务就是带着社区及周边的老百姓搞好种植,共同发展。在利润分配方面,每年的收益50%用于分红,40%用来扶持精准扶贫户,村集体资金占有10%。”
  在蔬菜种植基地内,像王三艳一样懂技术的居民做技术,不懂技术的居民流转土地后不仅有土地流转费,同时还能到基地内务工 ,每月也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家住鲁章社区3组的毛洪柱,流转了4亩给合作社发展辣椒种植后每月到基地内务工的收入最少也有1500元,在鲁章社区,和他一样的居民不在少数。据统计,在大棚里,每天来打工的老百姓不下30人。
  “未来鲁章社区还将以现在种植基地为试点,加大对群众种植技术的培训,鼓励群众自行种植生态蔬菜,由合作社提供种子、肥料支持并保底回收,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奔小康。”鲁章社区主任何希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