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做好气象服务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6-22 阅读:192
精准发力做好气象服务
——威宁气象局做好气象服务暖民心
记者 马召凤
近年来,威宁气象局大力推进覆盖广泛、种类齐全、功能先进的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和信息显示平台建设,加强全社会气象灾害相关监测设施共建共享,初步建成全自动、多要素、高密度、高频次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基本形成多灾种、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监测网格局。各种气象服务体系的完备建立为威宁县人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气象服务,助推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
精准的决策气象服务
防灾减灾,气象先行。威宁气象局致力于根据天气发展情况及时向县、乡、村各级相关部门报告天气情况,为各级部门安排部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最大程度的减少了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具体工作当中,及时与水利部门实现水、旱情和灾情资料、防汛名单及全球眼共享,与民政、国土部门共享灾情资料,与农林、环保部门开展地质灾害、农业灾害、森林火险、空气质量的联合预报预警。
积极落实县人民政府主导的“三级叫应”服务机制,在汛期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时,用电话叫应村长支书、乡镇长及相关部门领导、分管县长及县长。2017年汛期共开展电话叫应564人次。为政府部门指挥抗洪抢险救援工作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以来,气象局共制作发布各类预报服务材料103期,其中《重要气象信息专报》6期,《气象信息报告》47期,《气象信息快报》50期,向决策部门短信服务30万人次,发生灾害性天气过程时,通过电话叫应相关负责人40余次。
全方位公众气象服务
积极构建乡、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有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及时发布各类气象预警信息。2017年全年共发布气象预警92次,在发生强降雨时,通过三大电信运营商向全县手机用户发布预警短信。
不仅如此,还及时通过微信、威宁电视台“百姓气象站”、电台节目“阳光945”等途径发布天气预报。在强对流天气来临时,及时发布预警信号。今年以来,共发布预警信号52次,其中雷电黄色预警信号23次;大风蓝色预警信号7次;寒潮黄色预警信号1次;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15次;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1次,暴雨预警信号2次。
加强预警能力建设
为不断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2016年,X波段局地天气雷达落地雪山镇,今年汛期已经投入使用。目前,威宁气象局共有雷达2部,还引进了昭通雷达,对灾害性天气进行辅助监测。在全县安装了2个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80套,7要素自动气象站11套,农业实景监测站10套,道路交通气象站4套,电力覆冰站1套,河流、水库水位监测站4套,进一步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加强中小河流与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自动雨量监测网。大大提高了灾害性天气多发区和重点领域的气象监测能力,实现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自动化观测,逐步实现对山洪、泥石流等衍生次生灾害的自动监测和及时报警。
推进人工增雨防雹
作为气象服务的重要一环,人工增雨防雹对农民的生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威宁气象局着力于优化干旱、冰雹多发地区地面作业装备布局,提高人工增雨防雹装备的整体科技水平、作业安全水平和防雹作业效益,科学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为地区发展和农民财产提供了有效的“空中保障”。
进入汛期以来,威宁冰雹天气频发,气象局24小时严密监测天气趋势。当发生强对流天气时,及时开展防雹作业,有效减少了防区内的冰雹灾害。5月下旬,全县部分乡镇出现了轻微干旱现象,气象工作人员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一定程度缓解了旱情。截止到6月3日,全县37个作业点共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233炮次,累计用弹量5613枚,其中人雨弹2301枚,火箭弹312枚。
另外,为加强对草海生态综合治理,实现草海一片碧波荡漾,气象局对枯水期开展常态化人工增雨作业,及时缓解西北片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为生态修复提供了及时有限的措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