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6-25

健全设施 调整产业

作者:唐爱梅 夏超 罗喜贵 陈俊峰 时间:2018-06-25 阅读:302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61)
健全设施 调整产业
——龙场镇元坪村脱贫攻坚见闻
实习记者 唐爱梅 记者 夏超 罗喜贵 通讯员 陈俊峰


  来到龙场镇元坪村村民李乖姐家,她刚从庄稼地里回来,正把锄头斜靠在石墙上。
  李乖姐家的房子是石头砌成的。她还记得当初和丈夫盖这房子的时候,上山开山撬石,用一辆两个轮子一块木板做成的简陋板车搬运,为了节省搬运时间,他们拉着板车从邻居家的庄稼地里经过,临近播种的时候,丈夫吕志学还得赶着耕牛去给人家的土地松土。
  回忆起来,李乖姐感慨:“过去的那些日子太苦了!”
  李乖姐家的石头房到今天已经有22年的历史了,被纳入危房改造计划后,按照精准扶贫户危房改造补贴标准,李乖姐一家领到了3.5万元的房改补贴。
  “我们领到了房改补贴,又自己出一些钱,准备盖新房子了。”吕志学笑着说。
  吕志学家的院坝前整齐堆放着盖新房用的水泥砖,新房子就建在老房子旁边,已经打好了地基。
  今年,元坪村危房改造工作基本完成,整齐漂亮的小洋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村民们纷纷搬出了旧房子、住进了新房子。
  在吕志学家新建房的地基上,有一根引水的管子,这根管子的另一头连着吕志学自己建的水窖。
  在屋顶的瓦片下方架上引水管,雨季时将雨水引入水窖储存起来,这种蓄水方式在元坪村并不稀奇,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
  “元坪村大部分村民居住在山梁子上,海拔较高,而水源又在山脚,挑一挑水要1个多小时,饮水问题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难’。” 元坪村村主任管正全说。
  元坪村极其缺水,一度“靠天吃水”。以前,村民们唯一的水源就是雨水季节在低洼处形成的小水滩。
  村支书李利伟说:“水滩边常常排起长队,到中午的时候,有的村民忍不住饿了回家吃饭,回来之后发现水被后面排队的人舀走了,为此时常发生争吵,我们调解过很多次这样的纠纷。”
  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村民盖起了小平房,雨季下第一次雨的时候,就把房顶打扫干净,后面下的雨水就蓄在水窖里饮用。
  为了解决饮水难的问题,龙场镇在青友村和箐林村交界处的清水洞实施管道引水工程,通过铺设管道,让全镇24个村的村民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目前该工程已基本完工,困扰村民许久的饮水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吕志学家早已铺好了管道,他看着屋前白色的塑料水龙头,笑着说:“很快,我们就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了,水来了,路也修通了,生活就越来越好了。”
  如吕志学所言,元坪村近年来变化最大的还有路。
  近年来,元坪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一条长达7公里的通村路连通外界,12公里长的通组路修到了村民们的家门口。通村路和通组路共织交通网,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难以想象,就在几年前,村民们外出都还只能走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李利伟回忆过去,“以前外出去镇上的集市要走1个多小时,平时种苞谷洋芋的时候,种子、肥料都只能靠肩背扛运。”
  修通公路后,村里陆续有村民购置了摩托车、小汽车,公路上时常有汽车穿行而过,每到耕作时节,公路沿线时时响起耕地机耕地“突突突”的声音。
  伴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元坪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截至目前,元坪村已种下核桃1500亩、花椒1000亩、青薯九号马铃薯800亩。
  “我们村要发展起来,一要有产业,二要能就业。”管正全说。
  产业兴,就业稳。为了能让村里有致富产业,村两委计划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种植冬桃1000亩,可提供就业岗位约30个。
  “冬桃适宜性较强,抗旱耐瘠薄,山地、丘陵、平地均可成功种植,种下后第2年就开花挂果,3年后可见成效,4-5年后就进入丰产期。”“冬桃种植很讲究,为了学习冬桃种植技术,我们多次去云南安宁考察学习,回来后又将技术传授给村民。冬桃价格高,销路较好,能够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村民们种植冬桃的积极性都很高。”李利伟介绍。
  此外,元坪村还充分把握恒大集团帮扶的难得机遇,通过培训,先后帮助30位村民实现了就业。
  “我们一学到新的东西,就在开展讲习活动的时候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管正全笑着说。在交流的过程中,村民们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不断提升就业能力,这为元坪村决战脱贫攻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就业,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提高村民的致富技能。健全设施、调整产业、稳定就业,元坪村正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