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6-25

致富动脉通到巴扎沟

作者:沈光勇 蒋明勇 时间:2018-06-25 阅读:230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62)
致富动脉通到巴扎沟
——龙街镇同心村修通致富路助力脱贫攻坚侧记
本报记者 沈光勇 通讯员 蒋明勇

 
  这里太偏僻,也太冷,与“宜居”一词扯不上半点关系。
  通常,这里半山以上常常被浓浓的雾气笼罩着,高山与云雾挡住了村里与山外的联系。
  走进巴扎沟,巴扎河夹带着极重的铁和硫元素静静地流淌,把河沟洗刷干净后又染成了土黄土红色。
  山坡上到处是早些年开挖小煤洞留下的青黑印迹,不时看见小杜鹃花开在其间。
  这是龙街镇同心村,海拔较高,气候潮湿,全村13.28平方公里,有耕地7000余亩,林地5800亩,荒山草坡2500亩,贫困发生率高。
  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701户2686人,脱贫攻坚建档立卡贫困户217户929人,目前还有94户374人未脱贫。
  “跌磨梁子和拖姑山来势急,落差大,把我们这里隔在了山里。自2009年以来,累计改造危房土坯房376户,还有185户未改造。在外读书的贫困大学生、高中生、中职生均享受了教育资助政策,医疗、民政等政策全部落实到位。贫困户扶贫资金已全部落实,主要用于买牛和买猪。”同心村党支部书记殷开飞说。
  没看过山外的世界,但巴扎沟人没有停止奋争的脚步,夏天的巴扎河畔,树木同样感受到了季节的来临,争相吐蕊,万物复苏。
  “我们这里最大的变化就是修了一条通村路,因为有了路才试种了300亩苹果,离脱贫致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村主任洪叶华说。
  从镇政府所在地前往同心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坡下坡翻越木槽梁子与麻窝山梁子,趟过龙河与巴扎河共33公里,接近迤那镇五星村地界时又一头朝右走到谷底,同心村才一眼尽收,这里与龙街镇隔山又隔河。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盼了大半辈子了,终于通到了家门口。”72岁的巴扎组村民殷宪成说。他是该村多年的老支书,在村里日子过得还算好。
  “没通路之前,走小路去龙街和迤那都是30余里山间毛毛路,翻山越岭又高又陡又悬,生产生活人背马驮,出行来往极不方便,常常早上去个天不亮,晚上来个月亮上。”殷宪成描述当年的出行困难记忆犹新。
  2015年,快70岁的老支书殷宪成退居二线,现任支书殷开飞在充分针求老支书的意见后,发动巴扎组村民投工投劳自筹资金2万元,建成了从同心小学到巴扎沟的砂石土路2.1公里。
  去年,同心村迎来了交通大会战组组通公路的福音,由县交通运输局、龙街镇、同心煤矿三家共同筹资兴建6.5米宽的公路13.2公里,含木拉箐丫口至同心煤矿7.8公里和从同心煤矿过检角连迤那镇莲花村5.4公里公路。
  目前,木拉箐丫口至同心煤矿已完成铺砂面石,进度达85%,同心煤矿过检角连迤那镇莲花村还未启动。
  “2017年又新增组组通公路项目2.1公里,硬化了同心小学至巴扎组段,目前已投入使用”,殷开飞说,“已申报的全村组组通公路18.6公里,目前已全部启动建设,可以覆盖周边10个村14个自然村寨。
  “党的政策太好了,路修通了以后,买轿车货车摩托车的人也多了,娃儿上学好走了,雨天晴天脚上都是干净的,农忙季节拉点庄稼更省力,就连吃酒走亲戚也方便了不少”,殷宪成说,“这不但是一条产业路、便民路,更是一条上学路、致富路。”
  “路通了,经济就活了,加快农业生产进程,不愁种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脱贫致富指日可待。”殷开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