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6-27

乡情下的文本汇集

作者:赵卫峰 时间:2018-06-27 阅读:200


   《向阳花》是一个叫潘雨龙的学生也是校友的一本诗文集。学生意味着年轻和可能,这两方面不止于年龄和未来,也包括文本上的。
  这本诗文集则包括诗、散文和小说。这里可看到,潘雨龙一开始就让自己置身于一种面向文学发展全面性的挑战,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写作观,因为缺乏某种专业性或理性的选择,但事实上,这恰恰是年轻写作者难能可贵之处,我无法预测潘雨龙以后的文学道路怎样走,或许一直坚持多管齐下,或许在以后的创作中,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兴趣或所谓的写作方向,他的身份标签于是便多了“诗人、散文家、小说家”什么的,但是就现阶段的这个写作取向,对他依然有重大的意义。至少,即便他将来从事以上专业之一,他也可以由此而自然产生对比,由此融会贯通,结果是他对文学的理解会更宽容,视野会更广阔,甚至文本也会更能呈现变化特质。
  所以,全面性创作这一点,对于一个初入文坛者而言,值得提倡也值得尝试,至于展示值带来怎样的空间,这个可以拭目以待。
  以《向阳花》为集子命名,应该有其寓意,而且这个寓意显得鲜明而无须隐藏。顾名思义,向阳花就是朝向阳光的花,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对光明追逐的迫切需要和心态,这无疑是健康而积极向上的。除了为人本能以外,如果我们从内容上去分析这一问题,答案或许会更清晰。
  这样说可能会让人造成一种误解,以为该书都是那种务虚的唯美的歌颂式篇章。恰恰相反,这本内容纠结于村庄与亲情的书,既写了村庄美好的一面,也展露了当中的陋习及多种落后的现实,尤其真实地抒写了村庄的贫穷和生活的艰苦,但这些对于亲情而言,似乎又微不足道,作者还把它们关联起来,以此充实和丰满意旨。比如他写了村庄存在着的高利贷、赌博等不良现象,自己的父亲也铤而走险去借高利贷,但却不是用来赌博,最后的真相是为了儿子的学费使之能够继续读书而欠债并导致债主围攻。因为贫穷,作者的母亲也离开村庄外出打工,做尽苦活,甚至作者自己也是边打工边挣学费读书。在这样的环境或遭遇下成长起来的潘雨龙,按照平常理解,对人生肯定会有些异样的视角,甚至萌生所谓的阴暗想法,但他却反渠道地偏偏说不,依然埋下对光明追逐的种子,依然充满对阳光的渴望,或者说,他依然不是消极而是乐观地面对未来。
  或许,这种渴望更具光明意义,相当于在黑夜里拥有一双黑色的眼睛一样。
  这里也必须指出,就文本结构去看,潘雨龙的稚嫩是肯定的,比如诗歌,其还在一个相对传统的抒情层面上抒怀,语言的张力及隐喻比较欠缺,尚未进入真正的现代诗创作阶段。散文在情感表现及叙事细节上他有所注重,但在深度挖掘上还远远不够。
  潘雨龙的小说有点像散文笔法,不过可喜的是其会进行情节安排,故事的铺排及布局也相当合理,甚至偶尔还有技法亮点。如《我死后》的这一篇,在写作意识上非常值得一提。表面这是篇超现实意味的小说,实则却是现实的,但模糊这两种界限恰恰是这个作品的特色,使之更有阅读韵味。作者其实写了一个梦,事实在说阳间与阴间的异同。主人公死后在阴间所经历的事情实际是对现实的一种反讽。其实我倒觉得,其最后不必说明是一个梦,就干脆说是人死后所发生的事情,或许效果会更好,至少还带来魔幻现实的感觉。但就作品这个方向,已属不易,对于这个年纪的创作,甚至具有探索意义,从侧面还看到潘雨龙文学悟性的闪烁。
  如果从一个大主题去看,《向阳花》其实就一个:乡情。这样归纳的好处是,在文本汇集的事实里,如何表现拆解一个主题,既有清晰的脉络又有对比度,反过来看,这些文本就是组合,如何使一个主题宏大而具象。事实上,这或许是潘雨龙内心的自然流露和真正告白,展示开来便是一种情结的开解和释怀,这应该有一种写作的本真意味。
  无疑,《向阳花》只是也只能是潘雨龙写作之途的一个小结。写下这个定论,也表明我们对他必然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