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6-27

脱贫路上看“百花”

作者:夏超 陈俊峰 时间:2018-06-27 阅读:224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65)


脱贫路上看“百花”
——访龙场镇深度贫困村百花村
记者 夏 超 通讯员 陈俊峰



百花村一角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龙场镇百花村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带领农民探寻脱贫致富门路,在全村种植马铃薯1200亩、核桃2600亩,开启了产业脱贫攻坚新篇章。
 
绿色产业带来绿色希望
 
  走进龙场镇百花村,荒山荒坡、田边地头、沟边箐底、房前屋后,到处是核桃树,既绿了荒山荒坡,保持了水土,还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希望”。
  据了解,百花村下辖六个村民组,共有20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有105户445人尚处于贫困状态。
  对于贫困村民,“尽快改变他们的现状”是村支书朱加平的梦想。
  谈到百花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朱加平介绍,今年全村统一规划,大面积种植核桃和马铃薯产业的同时,争取脱贫资金74.4万元发展能繁母牛养殖户62户,还在镇上的集贸市场购买摊位,用于收取租金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今年村里开始产业调整,种植核桃和马铃薯,村民的经济收入虽然暂时看不出成效,但村里的山头变绿了,只要全村群众众志成城谋发展。村里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变化,村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朱加平说。
 
产业发展中的群众心声
 
  村民聂祥美是百花村谷山组的村民,今年种了8亩马铃薯,15亩核桃。见到记者到来,聂祥美兴冲冲地带着记者看了一遍他的产业地。
  “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坡,一到下雨,满山坡都是洪流。现在成了我家的核桃产业基地,以后每年收入一两万没问题。”聂祥美指着一片茁壮成长的核桃林开心地说。
  聂祥美是百花村里的核桃种植大户,早在6年前,他就开始了核桃种植,凭借自己的经验,聂祥美种植了很多不同品种的核桃树,每年都有不错的收益。
  恰逢村子里开展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聂祥美把自家的10多亩地都种上了核桃,在他的期望里,只要核桃全部挂果,他家的收入会越来越可观。
  聂祥美热情高涨地种植核桃,本村的群众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也纷纷加入其中。
  目前的百花村,凡是适宜核桃树种植的地方全都种上了核桃树,核桃产业成为百花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在百花村银河组,村民陈留平正在洋芋地里除草追肥。陈留平介绍,他家种了10多亩马铃薯,核桃4亩。
  陈留平向记者介绍:“我们村的马铃薯产业,种子都种了100多吨啊。”
  “洋芋收入高一点、核桃收入多一点,每年还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只要相信党委政府的话,坚持绿色发展,科学培植好自家的土地也一样能赚钱。”陈留平说。
 
产业扶贫 培训扶智
 
  有了规模种植,百花村积极组织村民开展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帮助种植户解决各种技术上的难题,指导群众科学种植、科学管理。同时,引导种植户开展林下、林间套种套养,让“绿色产业”发挥出最大经济效益,努力助推山更绿、民更富。
  据村主任颜炳学介绍,为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使扶贫增收到户,科技培训到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特派农技专家到百花村,负责对村民开展核桃和马铃薯生产管理技术科技扶贫培训。
  颜炳学介绍,目前在产业发展上针对百花村群众进行的培训不下30场。
  “培训内容非常适用,农技专家每场都会通过看图片、举例说明、交流互动等方式,向现场群众详细讲解科学的种植技术,并从国家政策、生态平衡等方面向农户宣传绿色产业的重要性。”农户李启英对记者说。
  李启英介绍,通过专家讲解,许多村民和他一样,更加深刻认识到,只有科学种植,土地才能真正挣钱,生活才会有好的变化。
  “过去靠毁林开荒等来维持生活,导致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带来更严重的贫穷。现在有了科学种植技术,村里变美了,生活也充满了希望,这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啊。”一旁的村民鲍兵笑着附和道。
  “科技扶贫培训旨在有针对性地解决种植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规范农民种植生产技术;同时,从思想上调动农民掌握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培养农民依靠科技增收的意识,提高农民农业种植技术,实现增收脱贫。”朱加平说。
  有了统一规划种植的产业,有种植管理技术培训作保障,村民掌握了种植实用技术,提高了生产能力,增强了生产本领,在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百花村鼓足了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