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姑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杨静 沈光勇 时间:2018-06-28 阅读:271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66)
女姑的明天更美好
——石门乡女姑村调整产业助农增收见闻
实习记者 杨静 记者 沈光勇

女姑村民正在蔬菜大棚内松土除草

女姑村民正在蔬菜大棚内松土除草
女姑,一个充满了诗意却偏僻的地方。如今,这里的村庄美了,水电路通了,并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上了三膜马铃薯,建起了牧场养起了牛,当地群众的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希望。
六月的早晨,石门乡女姑村静谧而安祥,四围的高山上披上了绿妆,小村横卧在小山脚下的开阔平整处,一条条通村通组路连寨串户,一排排大棚在晨光中泛着银色光芒,眼前一片宜居宜游宜业景象。
“过去这里边远闭塞,不通水电路,住茅草房,青黄不接时常常吃上顿无下顿。”已60岁的女姑村村民刘田秀聊起20年前的村庄记忆,不停地摇头苦笑。
20年前的女姑,由自然条件限制,群众意识落后,导致发展止步不前,对脱贫致富不抱希望。近年来,该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大力实施六项小康行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创新推进社会综合管理,把党的政策用足用实,通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完成了自我发展的蝶变之路。
“现在,样样都好了,我们也相信,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刘田秀说。
“女姑能有今天的变化,是老百姓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不管别人怎样看我们,但在我们心中,女姑三年来的确创造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奇迹。”女姑村党支部书记马旭说。
大棚基地:有限土地创造无限可能
站在村边的环山公路上,女姑村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尽收眼底,一排排大棚在晨光中泛着银色光芒,熠熠生辉。在一层蒙蒙的薄烟下,可见当地村民扛着劳动工具奔向田间,开始了一天的耕耘与劳作,有动力更有盼头。
伴随太阳的升高炙烤,棚内温度在不断升高,潮湿的气浪慢慢升腾,棚里忙于农事的村民却浑然不觉扑面而来的热浪,虽汗流夹背却丝毫不减劳作热情。
“现在,日子算是好过了,大家能够通过自己努力脱贫致富,每天在基地里为自己创造幸福,悬在我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下啦。”马旭边说边选了一株长势好的马铃薯苗,刨出一个马铃薯拿在手上,高兴地说,这是我们今年的劳动成果,这马铃薯长得挺大的 。
女姑村地形起伏大,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土层浅薄,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该村两委不断拓展思路,立足土地、气候和水资源现状,反复推敲论证,决定大规模发展种植马铃薯。
2016年10月,村两委和当地种植大户借鉴“三变”改革经验,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引进威宁草海镇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贵州绿业山地服务有限公司,斥资700万元建成产销一体化蔬菜产业园区1100亩,覆盖贫困群众151户650人。按照公司占50%、农户占40%、村集体占10%的模式进行利益分成。
“2017年,我们的马铃薯卖得很好,蔬菜种植也获得了丰收,最后分成下来,比种植传统作物有赚头多了。”马旭说。(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