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通脱贫路 产业能致富 ——黑土河镇海戛社区脱贫致富见闻
作者:杨静 沈光勇 时间:2018-07-03 阅读:227
“冬盼晴云凝来袭,春望南归燕不回。”黑土河镇海戛社区,地处麻窝山梁子西北麓和木槽梁子西南麓夹壑里,土地破碎、贫瘠,人均占有耕地少,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地形切割深,生存环境差。这个738户2952人的社区,建档立卡户就有415户1850人,贫困发生率为62.6%,是黑土河镇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近年来,海戛社区不断拓宽思路、寻找出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调好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修通脱贫路
交通不便一直都是海戛社区的痛点,不仅是因为大家出行会满脚泥巴,还因为道路不通制约着海戛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要脱贫,先修路。”这似乎成为一个亘古不变的定律,对于海戛社区的群众来说,时时都盼望着能有一条路可以进村入户。2017年10月份,黑土河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断头路、循环路网等的建设力度,极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站在海戛社区通组路施工现场,挖掘机挥舞着巨臂正在开挖路基、铲车在铲砂碎石、碾压机在碾压路面、混凝土搅拌机轰隆隆响个不停……通组路硬化现场,五六名工人在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仁俊的指挥下,挥舞着铁铲、锄头等工具,忙个不停,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十年前,我们这里只有一条毛毛路,拖拉机都进不来,进出极不方便。”张仁俊说,“特别是逢年过节,要去花桥赶一天场都难,一来一回加上买点东西耽搁一下就是一天到黑。回来时还得背着东西走山路,真的很累。”
“这是党和政府给我们的福利,想到以前,这里就是深山老林,村子外面没人进来,村子里也没人出去。”说完话的李文兵突然掉下了眼泪,“现在好了,路总算通了,大车、小车、摩托车全进来了,我们也不用再活成别人眼中的‘怪物’了。”
谈起以前的道路,大家都还不停的摇头。那时的泥巴路冬春季干燥,天晴风一吹,尘土满天飞。夏秋季雨天多,到处都是污水污泥,膝盖以下脏得不得了。农用小拖拉机从路上走,带起的淤泥满天飞,不小心就陷入泥潭里,难得推出来。
现在,海戛社区实施建设通组路3条,即青山梁子至六七组,一二组至三组,马家营盘至河边。通组路的实施,对一直处在交通滞后的海戛人民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
产业能致富
“大家辛苦了大半年,总算是有了成效,接下来就等着收钱吧!”在海嘎社区洋芋基地,张仁俊手举锄头往地里挖出一个洋芋举在手上,满脸微笑着说:“好几年都没有挖出这么大、这么好的洋芋了呢。”
据悉,海戛社区属冷寒地带,具有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温差大,日照多,海拔在2000米至2400米之间,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洋芋生长。
“现在,我们社区种有1300亩洋芋,7个组全部参与进来,大家的积极性一天比一天高。说起来还是大家穷怕了,现如今有产业能带着他们致富,为什么不呢?”张仁俊一句话说出了海戛十几年村庄的发展实情,“以前海戛是以种苞谷、萝卜作为村里主要的产业,广种薄收、入不敷出成为全村的写照,脱贫尚且谈不上,更何况致富呢?”
2017年底,张仁俊带领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开始商量对策,找寻致富途径,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利用海戛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洋芋种植。
之后,大家在政府好政策的引导下,村两委热心的帮助下,说干就干,种下了由政府统一配发的“青署九号”洋芋种。
居民徐正海,家有七口人,五个孩子,都在学校念书。2017年,三孩子徐开明突患“紫癜”,大额的医药费给本就生活拮据的家庭增加了负担,沉重的生活重担压在他一人身上,他告诉记者,“假如我一直在家种苞谷,别说给孩子治病、让孩子们念书,就连温饱也快成为问题。”43岁的徐正海,瘦弱的身躯,黝黑的皮肤,看上去更像是年过半百的老头。
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人,他决定跟着社区两委的脚步,把家中的15亩土地都种上洋芋,以此来实现发家致富的愿望,现如今,他成为全村典型的洋芋种植大户。
“产业引进家门口,脱贫致富有了希望,以前只种不收的日子快要熬到头了。我想跟着社区两委一起干是对的。”徐正海拿起刚挖的洋芋,和支书张仁俊手中的洋芋比着大小,笑着对记者说:“‘青署九号’每亩可产3000斤呢,一斤在市场上还能卖1.2元,一年下来,我可净赚4.5万元,农闲时再在工地上做做建筑工人,每天再收入150元,日子就算是过好了,总之,我很知足。”
采访结束,已经是傍晚时分,青山梁子、麻窝山上的人们正在用勤劳演绎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