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7-06

劈荆斩棘铸辉煌

作者:许定华 时间:2018-07-06 阅读:336


              1988年以来的30年
              是威宁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30年
              是反贫困成效最显著的30年
              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30年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30年
              是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30年
              是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最多的30年

劈荆斩棘铸辉煌
——威宁实践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30周年纪录
本报记者 许定华

1988年6月,毕节试验区试验区建立,30年来,威宁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按照“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要求,大力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和“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摸着良心、出于公心、不忘初心,抢抓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拼搏,锐意创新,扎实苦干,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中,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实现同步小康、乡村振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千淘万漉:扶贫硕果满高原

  30年来,威宁不断推进扶贫机制创新,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努力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探索和推广财政扶贫资金贴息贷款扶贫机制、财政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扶持方式、整合各类资源实施整乡整村连片推进等一系列扶贫新模式。
  在全国率先成立新时代脱贫攻坚讲习所,全县676个讲习所对群众进行培训,各级干部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深入到脱贫攻坚最前线,通过群众会、报告会、院坝会、田坎会等形式,把各级扶贫的政策讲清楚,把脱贫攻坚的思路讲清楚,把农村发展的方法讲清楚,带领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干有方向、干有激情、干有成效。
  大力推广“塘约道路”,强化参与式、精准式扶贫,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看法”等措施,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注重整合扶贫资金聚焦贫困村贫困户,各级投入按照“33112”比例投向量化分配,按项目因素分解法,坚持对贫困户落实每户1万元(其中深度贫困村落实每户1.2万元)支持产业发展,推动瞄准方式由“漫灌”向“滴灌”转变。
  全面推广农村“三变”改革和“塘约经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切实增强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深入开展金融扶贫改革,积极推广农村信用社“特惠贷”“脱贫贷”“群星贷”,有效解决了农户和银行不愿贷的问题。积极推进“54321”结对帮扶和九三学社、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招商局集团、南山区、江北区、番禺区和恒大集团等的对口帮扶工作,有力推进了扶贫开发进程。
  大力实施“住有所居”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保障性住房16121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2093户,完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9.66万户、在建24300户。完成土坯房(危房)抗震改造13.86万户、在建34556户,到2019年还将完成6.1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及“三改”任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0880人,按“五个三”的思路,2017-2018年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353户37130人,安置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
  30年来,全县绝对贫困人口从1988年的72万人(贫困标准为206元)减少到2017年13.45万人(贫困标准为3335元),贫困发生率从1988年87.8%下降到2017年的9.51%,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高到88.8%。
  出台“1+21”脱贫攻坚方案,仅2017年就减少贫困人口3.94万人、4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66个贫困村出列。
  近年来,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和贵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对威宁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行了大量报道,省内外代表团纷纷前来考察学习,全方位展示了威宁的良好形象。尤其是威宁总结的精准扶贫“四看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认可。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促进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2017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2:26:42。
  以推动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稳步调减低产低效农业。2017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85亿元。
  30年来,全县建成基本农田268.45万亩,人均基本农田由1988年的0.1亩增加到2017年的1.77亩。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13.94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52.67万吨,增幅达277.83%;粮食单产从1988年的123.96公斤增加到268.4公斤,增幅达116.5%;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3公斤提高到383公斤,年均增长2.78%。
  2010-2012年,威宁被国务院(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先进单位)称号。
  加快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实施“21353”工程,2017年种植马铃薯165万亩(其中种薯55万亩、早熟马铃薯10万亩);经果林121万亩(其中苹果33万亩、核桃73万亩、其它经果林15万亩)、蔬菜85万亩、中药材30万亩、烤烟30万亩、杂粮35万亩、茶叶6.8万亩,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功试种早熟三膜马铃薯助农增收。
  成功打造“威宁苹果”“威宁苦荞”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威宁洋芋”被农业部选入“2017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2017年全国马铃薯大会现场观摩活动在威宁举行,威宁作为中国马铃薯产业大县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农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建成乡级以上示范园区48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园区9个、市级农业园区3个。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6个,流转土地60余万亩;引进、发展各类龙头企业67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0家、市级31家,引进中垦薯业、上海雪榕、北京德青源、陕西海升、广西宏华集团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299户,其中国家、省级、市级示范社分别达5家、2家、12家。
  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1.2万亩。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证71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4个、有机农产品认证达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贵州省著名商标达8个。2017年规模养殖场118个,牛、羊存栏分别达27.4万头、52.2万只,出栏分别达7.6万头、36.4万只,肉类总产量11.74万吨。农业产业增加值达74.08亿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3元、增长10.1%,其中来自马铃薯、蔬菜、畜牧业、烤烟等特色农业收入达4499元。(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