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奏响致富曲
作者:夏超 罗喜贵 李玉香 时间:2018-07-06 阅读:279
大棚奏响致富曲
——么站镇新房村发展大棚蔬菜带农致富侧记
记者 夏超 罗喜贵 通讯员 李玉香

沈爱群(左)在蔬菜大棚蔬菜基地劳作

沈爱群(左)在蔬菜大棚蔬菜基地劳作
近年来,么站镇新房村通过成立合作社发展大棚蔬菜产业,不仅带动贫困户成功脱贫致富,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棚无公害蔬菜生产村,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成为该镇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道亮眼风景。
从贫困户到致富能手
时下,么站镇新房村爱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大棚蔬菜迎来成熟丰收,来合作社收购蔬菜的商贩络绎不绝,番茄、辣椒、白菜等无公害农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走进新房村,一个占地40多亩的现代种植大棚映入眼帘。炎炎烈日下,沈爱群正带领10余名当地务工群众在蔬菜大棚忙碌着,正在将新鲜的番茄、辣椒等蔬菜码齐装箱装袋。
现在是新鲜蔬菜上市的季节,也是沈爱群忙碌的时刻。
“这些蔬菜主要销往遵义、六盘水及云南宣威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今年的蔬菜给合作社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沈爱群指着一车车装车待发的蔬菜说。
沈爱群是新房村村土生土长的农民,过去因为没技术,两个孩子读书开销大,家里生活困难,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是外出打工挣钱还是待在家种地,沈爱群一时陷入困境。么站镇党委政府在走访贫困户中了解到沈爱群的家庭情况后,建议他搞大棚蔬菜,既能照顾家中老小,耕田种地,还能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沈爱群一没技术、二没资金,犹豫了很长时间,当地党委政府主动为他联系了县农科所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又帮助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
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沈爱群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在村两委的帮助下,2016年建起了蔬菜大棚,创办了“爱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大棚投入70余万,流转土地65亩,种植面积40亩,主要种植莲花白、辣椒、番茄、白菜等蔬菜作物。
“去年白菜滞销,坏掉20多吨,但全年下来还是赚了35万元。”沈爱群说。
据沈爱群介绍,今年第二季蔬菜成熟后,半亩露天白菜卖了3000多元,加上大棚种植的白菜卖了5万多元。前两季种植的蔬菜销售完后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总收入。
“我们一年可以种四季,大约80天出一季。目前第三季再过个把月就可以采收。下一季准备种植辣椒白菜为主,目前刚刚完成育苗工作。”谈到大棚复垦指数,沈爱群如是介绍。
据沈爱群介绍,合作社成立后,增加了养殖项目,养殖肉牛60余头,今年养殖收入预计可达20余万元。
“发展养殖是为了出点农家肥种地,辅助大棚蔬菜种植。”沈爱群说。
由于勤付出,善管理,蔬菜无公害,沈爱群种植的大棚蔬菜要比别人提前上市,抢得了市场先机,不仅供应本地需求,还大批销往外地,大大增加了经济收入。沈爱群不仅实现了产业增收,更为周边贫困户开拓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带领乡亲同致富
今年合作社种植了10亩洋芋,正在请工人挖收。
沈爱群介绍,合作社平均每天有七八个工人常年在此务工,都是流转土地的群众,每人每天支付70元的务工工资。
脱贫后的沈爱群不忘回报社会,积极支持本村经济发展,吸纳一批贫困户在合作社就业。
村民王兴永是今年春节期间入社第一人。他家里喂了一头牛,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靠土地生活,妻子一直卧病在床,一家人的开支全落到王兴永一个人的肩上。
“今年我把土地在合作社入了股,在合作社里务工,家里条件改善了不少。”王兴永说。
“党的政策这么好,还有村“两委”和的关心和帮助,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不能忘了本,要以实际行动,带领其他贫困人口一起携手奔上小康致富路!”沈爱群说,“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今年年底多建几个大棚,吸引更多的村民入社。”
作为合作社的一份子,贫困户张美珍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习了大棚蔬菜种植和管理的技术。
张美珍今年42岁,丈夫王忠玉患有长期慢性病,基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常年的医药费让本就贫寒的家庭更加拮据和困难。村干部在详细了解张美珍的家庭情况后,制订了一系列帮扶措施,从去年开始让她在爱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务工,并学习大棚蔬菜种植管理技术。
如今张仁美平均每个月有16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
“去年这里的蔬菜大棚办得很好,村主任让我来这干活,不但学技术,一天还有70块钱,日子过比以前好太多了。”张美珍说。
据沈爱群介绍,合作社现在能为贫困户提供8个稳定的就业岗位,务工贫困户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准备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技能培训等措施,稳步提高贫困户种植技能和收入水平,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带动一批贫困户率先脱贫致富。
“下一步我们将以创建爱群蔬菜品牌,打造纯绿色无公害蔬菜为目标,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各项技术标准进行种植生产,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产业增收,让贫困户获得更多产业发展红利。”沈爱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