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营建“大食堂” 冬来珍禽不缺粮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8-07-06 阅读:215
7月3日,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草海管委会正组织当地村民,在浅水滩上种植水莎草,营建候鸟“冬季大食堂”,确保黑颈鹤等鸟类越冬时能吃上“美食”大餐。
草海湿地每年冬天都将迎来10万余只候鸟在此过冬,主要有黑颈鹤、白肩雕、白尾海雕、灰鹤、白琵鹭、黑脸琵鹭、雀鹰、松雀鹰等鸟类。其中珍稀濒危鸟类、草海旗舰型和标志性物种黑颈鹤达2000余只,是其最珍贵的生物资源。
水莎草是多年生草本,散生根状茎长,多生长于浅水中、水边沙土上,为稻田杂草的一种,其块茎为黑颈鹤喜食种类。为此,草海管委会今年组织种植水莎草926亩,其中草海镇780.5亩、六桥街道125.5亩、海边街道20亩。
水莎草种植是《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中央财政湿地生态保护补助资金鸟类觅食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覆盖项目的子项目。2016年9月,威宁启动开展草海6万亩退耕还湿工程,目前征地任务已基本完成,为觅食地建设提供了土地资源保障。
今年来,草海管委员会针对黑颈鹤等鸟类冬季食物短缺等问题,构建以黑颈鹤为代表的草海越冬珍稀鸟类“冬季大食堂”,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胡萝卜、水莎草、三叶草、紫花苜蓿、黑麦草、茅稗等珍稀鸟类喜食植物,为草海越冬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
觅食地建设由草海理委会委托县农牧局牵头,委派专人提供技术指导,采取农业合作社承包方式实施,由草海镇、海边街道和六桥街道三家合作社分别承包实施,在已征收的退耕还湿项目用地上种植不施化肥的无公害鸟类喜食农作物。种植的农作物所有权归属草海管委会,达到钱、权、物分化实施、责任明确管理的目标。这样既能给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又能提供大量劳务用工岗位,在保护好鸟类的同时,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打工获得经济收入。
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增加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生态上通过植物种植,吸收残留氮磷总量,增加周边绿化面积,减轻周边农业面源污染,为越冬候鸟提供更为舒适的栖息觅食环境。经济上通过植物种植,可为越冬候鸟觅食提供大量食物,减少当地农民因鸟类啄食庄稼造成的损失,并可为周边村民提供大量务工机会带动增收。社会效益方面,项目的实施为鸟类提供觅食地食物源,更好地保护草海珍稀鸟类,为鸟类提供了将近7000亩的“绿色食堂”,减少“人鸟争地、人鸟争食”矛盾,促进“人鸟和谐”。
据介绍,该项目建设以草海保护区七大候鸟栖息地为主,总投资826万元,总面积6767亩,含马铃薯2500亩,胡萝卜1000亩,黑麦草680亩,紫花苜蓿705亩,三叶草655亩,水莎草926亩,玉米301亩。
“目前,今年的水莎草移栽工作已近尾声,三叶草和紫花苜蓿长势也很好。”胡叶林片区管护组长赵庆军说。
“我闲时就来种植水莎草,一天能挣100元,挺划算的。”草海镇东山社区耿家院组村民耿忠友说。
近年来,随着草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得到不断修复和改善,来草海越冬的候鸟逐年增多,有黑颈鹤近2000只,现记录鸟类231种,鸟类总数约10万余只。

村民们正在挖坑种植种苗

热火朝天的水莎草种植场面

村民们正在分苗播种

村民们正在把水莎草苗搬运装车

村民们正在从苗圃启出水莎草苗

村民们正在把水莎草苗搬往种植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