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番茄出山记
作者:唐爱梅 时间:2018-07-09 阅读:217

务工人员在卯关村蔬菜基地收获番茄
盛夏时节,走进草海镇卯关村大棚蔬菜基地,只见大棚内的番茄一个挨着一个悬挂在植株上,红的、绿的,又大又圆,甚是喜人。工人们正拿着剪刀采摘成熟的红番茄,她们熟练地将番茄成串剪下,放进箱子里,装满之后一箱接着一箱搬运出去,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威宁海拔高、日照强、温差大,是著名的“阳光城”。近年来,威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马铃薯、萝卜、白菜、番茄、辣椒等蔬菜发展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因为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威宁所产的番茄口感好、品质高、色泽诱人、市场销路好。
一位前来卯关村购买番茄的外地客商对威宁所产的番茄赞叹不已,他说:“威宁种出来的番茄口感独特,在市场上深受顾客欢迎。我们收购后,国内主要销往广州市,国外则销往越南胡志明市。”
威宁番茄俏销国内外,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这一个个红番茄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动人的脱贫致富故事。
村民马仙碧和丈夫以前常在浙江一带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老人年纪大了做不了农活,也没有经济来源,一家老小吃喝都得靠马仙碧夫妻微薄的打工收入。
很长一段时间里,马仙碧家经济拮据,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紧巴。后来,因为孩子和老人都需要照顾,马仙碧和丈夫商量,她留下来照顾家里,丈夫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马仙碧做出这个决定不久,草海镇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卯关村建起了大棚蔬菜基地,种植马铃薯、番茄、辣椒、莲花白等蔬菜,基地用工需求量大,每天都需要工人做工。马仙碧就借此机会在基地里务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我已经在这里做了3年工了,以前出去打工,把家里面的活都丢下了,也照顾不了孩子。现在在大棚蔬菜基地里做工,每个月工资有2000多元,既挣到了钱又照顾了家里。”马仙碧笑着说。
如今,马仙碧和她的丈夫都在蔬菜基地地里面打工,她的丈夫负责用货车运萝卜,每个月的收入有8000多元,夫妻俩1个月的收入加起来有1万余元。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马仙碧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据悉,草海镇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卯关村以10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土地1500亩,其中700亩是三膜马铃薯和番茄轮种,剩下部分种植白萝卜。
该合作社负责人卯昌举说:“我们的基地里一年四季都有活做,去年过年的时候都还有工人在打工,平均每天有100多个人来务工,工人们来自周边乡镇,有双龙镇的,还有板底乡的。工人每天的工价最低80元、最高100元,每个月支付工人的工资在20万元以上。”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卯关村大部分村民已经脱贫,有一部分村民还在合作社的引导下采用先进的种植方式种植蔬菜,村民刘永曾就是其中一个。
刘永曾说:“我种植了5亩白萝卜和白菜,萝卜一年可种三季、白菜一年可种两季,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我还在合作社管理大棚,每个月有3000元工资收入。”
刘永曾的妻子也在蔬菜基地里面打工,夫妻两人每个月的务工收入有6000元,加上种植萝卜白菜的收入,刘永曾一家每年的收入有15万元。
番茄能获得丰收,畅销国内外,背后离不开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支撑。
据与合作社达成合作的贵州金丰公社工作人员王立刚介绍,为了保证番茄的产量,金丰公社技术人员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土壤开始进行改良,使其更加适宜番茄的生长。针对番茄的定植、栽培、打叉掐尖、生长期所需营养及质保等都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合作社提供科学的指导。合作社采取水肥一体化的方式保障番茄整个生长周期的营养需求,以此保证番茄的品质和产量。
“蔬菜基地冬天的时候种植三膜马铃薯,马铃薯采收之后就种植番茄。马铃薯亩产约5000斤,番茄亩产可达到1.3万斤,1亩地的产值约2万元,整个蔬菜基地一年的产值可达3000万元。”合作社负责人卯昌举介绍道。
如今,大棚内番茄硕果累累,每天上万斤的番茄销往国内外,小小红番茄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