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7-10

产业走新路 致富有出路

作者:卯龙艳 时间:2018-07-10 阅读:201


 产业走新路   致富有出路
——双龙镇水潮社区农业产业转型助农增收侧记
记者 卯龙艳


务工群众在双龙镇半夏种植基地内除草

  盛夏时节,双龙镇水潮社区处处绿意盎然,凉爽宜人。
  多年以来,这里的村民一直找不到增收致富的路子,社区人口总户数1678户78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24户1307。虽然享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且距离威宁县城仅10公里,但产业结构形式单一,主要以传统的玉米、马铃薯种植为主,亩产经济效益低下,过去,劳务输出和烤烟种植成为社区的经济主体,经济基础薄弱,群众创收增收困难。
  近年来,水潮社区创新发展思路,坚持以产业化、品牌化为引领,加快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鼓励能人大户和种养能手带头创办专业合作社,开展生产服务、加工增值、市场开拓等合作,形成抗御经营风险的合力。曾经因缺产业难致富的水潮社区如今悄然发生了变化。
  “我们中药材种植基地成立三年多了,今年种植的面积一共有600余亩,主要种植半夏、党参。半夏按照去年的市场价格,每亩地的收益预计在8000元左右,和原来种包谷洋芋相比收益翻了几番。现在看来,以前的传统种植真的赚不了钱,还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种植经济作物,转变发展方式才能赚钱。”水潮社区红土地中药材种植粗加工基地负责人赵才保告诉记者。
  过去,赵才保专科毕业后在外面打过工,后来回老家后就一直务农,刚开始他也和自己的父辈一样,种植包谷、洋芋、烤烟,一年到头挣的钱仅够一家人的开销。2015年,他通过多次去外地考察,加上自己对市场的研究,最终他决定了发展中药材种植。
  “我家里原来也种过中药材,但只是零星地种点,不成规模,加上缺乏销售渠道,基本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赵才保说。
  如今,赵才保通过中药材种植粗加工基地的引领,在水潮社区流转土地600余亩,集中发展半夏、党参种植,同时采取将种子免费发放给有技术愿意种植中药材的老百姓,对他们种出来的中药材采取保底回收的方式,建立多元合作模式,带领周边92户贫困户(其中精准扶贫户20户86人)增收致富。
  “现在我们的销路也打开了,种出来的半夏基本都被制药公司预定收购了,比如太极、云南白药、九州通,远一点的还销售到日本。为了提高半夏的品质,保证效益,我自己还弄了一个粗加工作坊,加工好的半夏能卖到120元一斤。”赵才保说。
  水潮社区十组的村民赵乖乖家今年种了一亩半夏,记者见到他时,他和妻子正忙着在地里除草。赵乖乖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家将家里的一部分土地流转给赵才保的种植基地后,每年每亩土地还能领到800元的流转费,在基地上打工每天还有80元的务工收入,一家人的开支不用愁。
  “我在基地里打工时也学了种植半夏的技术,现在先种一亩试试,如果效益好的话,以后我将多种点,多挣钱过好日子。”赵才保充满希望地说。
  赵才保成立合作社发展中药材种植带领乡邻就业发展的经历正是水潮社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如今,水潮社区不仅发展成立了多家本土合作社,还吸引了恒大集团、江楠果蔬等知名企业入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解决社区农业产业规模小、成效不明显以及产品销售不畅等难题,达到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该社区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也越走越宽。
  今年以来,恒大集团在水潮社区流转土地3500亩,与江楠果蔬集团合作实施扶贫项目,由恒大集团免费搭建种植大棚,江楠果蔬集团负责在棚内种植蔬菜瓜果,销往江南集团在广州的大型超市。
  据了解,水潮社区蔬菜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形式,实现了“一地生多金”的目标,周边的村民将土地流转后不仅每亩土地一年能有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到种植基地内务工,每人每月平均2000元的收入,真是一举几得。
  目前,恒大集团在水潮社区援建的1200个大棚早已施工完成,江楠果蔬集团第一季种植的白菜心也开始上市销售,第二季计划种植红菜心,第三季种植马铃薯。
  “时下,我们正忙着进行第二批育苗,周边每天到基地内务工的老百姓不下50人。第一季我们种了320亩白菜心和380亩红苕,第二季的种植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江楠果蔬集团水潮社区种植基地负责人张开伦介绍说。
  如今,随着产业的转型发展,该社区以烤烟、马铃薯、中药材和蔬菜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特色农产品收入占社区人均纯收入的85%以上。通过产业带动,2016年水潮社区脱贫76户462人,2017年脱贫5户26人,2018年计划脱贫23户134人,2019年至2020年计划脱贫37户192人。特色农业产业已经成为水潮社区助力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
  “目前,我们社区原来种植马铃薯、玉米群众受益低的局面已经得到改观,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带动,社区内200多户贫困户1300多人基本实现产业全覆盖。社区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水潮社区主任赵六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