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7-10

草海镇:同心共筑小康路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8-07-10 阅读:259


   近年来,素有“蔬菜之乡”的美誉的草海镇,着力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业附加值,带动当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特色蔬菜:破解“贫困方程式”
 
  6月30日,时值盛夏,在草海镇同心社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赵斌正忙着收获西瓜。一车车西瓜不仅是市民清爽解渴的美味,还是瓜农致富奔小康的“致富果”。
  据赵斌介绍,该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种植西瓜200余亩,由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实现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西瓜卖完后,大棚基地种植秋季西红柿、大白菜、莴笋等经济作物,每亩每年创收上万元。
  在草海镇,像赵斌一样靠种植特色蔬菜走上致富路的群众不在少数。如今,草海镇蔬菜生产已形成大蒜、蕺菜、小黄姜、葱、辣椒及菜豆等蔬菜为主的特色蔬菜基地,仅卯关社区蔬菜产业基地单季连片种植面积就达2000余亩,产值达4000万元,带动600多户群众种植水果萝卜等蔬菜产业,菜农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余元。
  在产业扶贫中,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草海镇不是等着“给答案”,而是主动破解“贫困方程式”。 
  “我们以夏秋反季节蔬菜为主,名优特产蔬菜为辅,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试验和应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确保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促进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草海镇党政负责人如是说。
 
 ★★“菜单”讲习:惠民政策暖人心
 
  “我们以前也种萝卜、大白菜、莲花白,但种植技术不规范、不科学,病虫害防治方面也不行,这个培训会我参加过好几次了,老师们讲的内容很实用,对我们帮助很大。”草海镇同心社区种植户管毓国高兴地说。
  曾经很长时间里,如何盘活社区土地资源?如何将群众手中可用的资金集中起来?如何让群众掌握一门实用种植技术?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草海镇同心社区两委。
  目前,同心社区把农技能人、致富能手、村贤等30余个农村“能人才”分为“政策讲习员、技术讲习员、文明讲习员”三类纳入社区讲习员库,制定讲习“菜单”,利用农闲采取“课堂集中讲习、田间地头讲习”等形式,邀请农村致富带头人、家庭模范等农民讲习员为群众进行集中讲习。
  菜单式讲习,让惠民政策深入人心。社区党支部通过“进组挂帮”“进户连心”,积极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富,赢得了群众好评。深入开展遍访贫困户活动,采取精准扶贫“四看法”,为帮扶对象制定脱贫方案。
  据悉,去年以来,同心社区开展讲习培训3000余次,主要讲授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旨在通过培训,让老百姓都能掌握一门技术,找到一条脱贫的道路。
  “我们社区现有人口4664人,今年预计人均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14户51位贫困人口也将实现脱贫摘帽。”同心社区党支部书记卯昌举介绍说。
 
★★筑巢“引企”:打造蔬菜产业升级版
 
  盛夏时节,走进草海镇吕家河村农业园区,香菜、菠菜、莴笋等20余种蔬菜长势喜人。
  这是江楠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威宁发展夏秋季高原冷凉蔬菜规模化种植的前哨试验站,该公司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广阔的销售网络,还助推了草海镇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多年来,草海镇蔬菜产业总是绕不开 “小、散、弱”的现实,产业发展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十分突出。筑巢“引企”,这是草海镇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江楠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驻草海镇。
  与此同时,草海镇还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把合作社、农户带动起来,确保合作社覆盖全部贫困户,创新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农民只管种、只管养,不管卖,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把小农生产引入大市场。
  目前,江南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以草海镇为核心的种植区域规划1.5万亩蔬菜基地,由恒大集团在现有大棚基础上对老旧大棚进行更新置换,完成滴灌、排水系统等配套设施,打造规模化的连片蔬菜种植示范带,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动了6000名周边乡镇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