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种出致富“良方”
作者:夏超 马超宇 时间:2018-07-11 阅读:289
丹参种出致富“良方”
——兔街镇高原村发展丹参产业助农致富侧记
记者 夏超 通讯员 马超宇
盛夏七月,兔街镇高原村万木葱茏。
在高原村一组,1000多亩连片种植的丹参基地里,没膝的丹参绿意盎然,紫蓝色的丹参花飘出缕缕清香,与周边墨绿松林和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然而,正是这1000多亩长势旺盛的丹参产业,为高原村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产业调整走出种植“新路”
近期以来,高原一组的丹参基地热闹非凡,一大早村民们便三五成群地在基地里采摘丹参花。
丹参基地里,村民李章英将自己种植的6亩丹参苗打理得干干净净,眼里满是致富的期望。
“我家的丹参苗今天正在采摘第三遍花,听村上说一亩丹参管好了可以取得四五千元的收入,全家人的希望都在这6亩土地上了!”李章英说。
“今年3月份开始引进种苗进行种植后,我们多次组织种植的群众外出和主动学习丹参种植管理技术,丹参种植必须一次性成功,这关系到我们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和民心走向问题。”提到发展丹参产业,村支书王显能介绍说。
据了解,高原村一组的土壤及资源优势最有利于发展丹参产业,高原村“两委”在多番考察和反复调研后,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在村上成立“高原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盘州中药材有限公司成功签订发展丹参产业合作协议,建设1000亩丹参育苗基地。
村“两委”对发展丹参产业的不遗余力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希望,据种植户杨冲介绍,村“两委”不但提供种苗和种植管理技术指导,还将负责丹参的收购和销售,解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这个基地蕴藏着乡亲增收致富的希望啊!”王显能说。
村支书王显能虽是已经接近60岁的人,但只要提到产业发展,在山上爬坡下坎浑身是劲,眼神里透着年轻人的锐气和闯劲。
在高原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王显能这个村支书花了不少心血。对于在高原一组发展丹参产业,他心底明白,产业结构调整不是能随意去简单落实的事情,而是关乎到该组乡亲特别是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大事。
要落实丹参产业发展,经过深思熟虑后,王显能和村“两委”牵头成立了村级合作社——高原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担任负责人。随后,村里得到上级部门的牵线,到盘州市对丹参产业进行实地考察。
王显能和村“两委”考察回来,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征询意见后,村“两委”与盘州中药材有限公司签约共同发展丹参产业。这就样,王显能带领群众开启了发展丹参产业脱贫致富之路。
“这东西肯定能挣钱,看现在这长势,按照每斤1元的保底收购价,今年这1000亩丹参至少有400万元的收入!”王显能说。
好“钱景”助力“致富梦”
在高原一组,孙开华一家人流转了20亩土地用于丹参种植。
孙开华曾在盘州中药材有限公司务工,有过丹参种植管理经验。
今年年初,孙开华听说寨子里要发展丹参产业,便毅然回家,给在外务工的乡邻租来土地,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丹参种植“订单合同”。
“盘州那边的农民通过种植丹参致富的多不胜数,在那边已经‘眼热’很久了,这样的发展机会错过一年便是一年的事。”孙开华说。
“这得益于村“两委”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公司提供种苗及收购等“一条龙”服务,村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土地入股和技术指导,这对我们种植丹参的乡亲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实惠。”村支书王显能说。
据王显能介绍,“订单合同”还有“利民”特色:丹参有“保护价”,如果市场价高则按市场价进行收购,且种植前先赊苗给农户种植,农户减少成本时又有更多的赚钱空间,有效助推了丹参产业的发展。
为了发展丹参产业,村里通过合作社筹资,累计投入了500余万元,组织高原一组村民进行土地连片种植,建成了丹参产业基地。其中有79户以土地入股,另有12户像孙开华这样的“大胆户”种了203亩丹参。
王显能算了笔账:每亩地需丹参种苗7000株,每亩年产量一般为4500斤,按“保护价”算,每亩纯收入至少4000元, “如果技术及管理跟得上的话,收入会更高。”王显能说。
该村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吕大江今年把7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一个人在合作社务工,到目前收入就有近万元,加上家里喂养的两头牛和剩下的10余亩土地,吕大江一家5口人年底越过贫困线没问题。
“乡亲们种植的丹参简直让我羡慕,今年错过了发展丹参产业的大好机会,明年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加入进来。”看到基地里长势兴旺的丹参苗,吕大江如是说。
“待今年丹参产业发展成功,我们力争把丹参基地扩大到3500亩,建成丹参示范种植3000亩,让全村贫困群众全部融入到这一产业中,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抱团”发展来实现脱贫。”王显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