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7-11

朱锡记:脱贫战线“排头兵”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8-07-11 阅读:307



朱锡记(左)查看扶贫产业西红柿长势
 
  2012年参加工作以来,作为扶贫工作站负责人的他从全镇4万余人中精准识别贫困户 9329人;2017年,他凭一己之力高质量完成全镇所有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和精准再识别工作,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把脉问诊”;
  他连续五年在年度考核中荣获优秀称号,他是“产业发展指挥员、惠民政策宣讲员、脱贫战线排头兵”,他就是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么站镇扶贫工作站负责人朱锡记。
 
产业发展指挥员
 
  盛夏时节,走进么站镇新房社区爱群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红红的西红柿缀满枝头,基地负责人沈爱群带领当地群众收获新鲜的西红柿装车销往六盘水市等周边城市。
  徐永德也在沈爱群的蔬菜基地务工。徐永德是么站镇新房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家庭贫困,妻子离家出走,4个孩子正在读书。朱锡记得知徐永德一家的实际情况后,帮助他联系到蔬菜基地务工增加收入,并联系民政部门按政策让徐永德一家享受农村低保,千方百计帮扶尽快实现脱贫摘帽。
  这些年,产业扶贫一直是朱锡记的工作重点。如今,由他组织实施115.98万元的么站镇红岩社区、田上村、香厂村等6个村(社区)4250亩核桃种植项目已完成;投资25万元的么站镇大山村125亩魔芋种植项目已完成;投资20万元的么站镇平原社区、红岩社区、水塘村100亩玛咖种植已见成效;投资299万元的计划脱贫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正在实施中。
  作为扶贫资金的“保管员”,朱锡记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严把关,坚决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绝不浪费一分扶贫资金。在基础设施方面,朱锡记组织完成了投资16万元的么站镇抱都村2.1千米通组路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万元的么站镇大山村村级办公阵地建设项目,组织完成投资87万元的么站镇红岩社区、平原社区、新房社区村庄整治项目,牵头完成投资30万元的么站镇汤朗村等三个2016年出列村“五通四有”建设项目……
  在么站镇田上村,朱锡记利用扶贫资金带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30户贫困群众每户喂养一头能繁母牛,每户种植一亩经果林或花椒,每户种植一亩大棚蔬菜,合作社还抱团种植一亩草莓,夯实了产业扶贫的基石。
 
惠民政策宣讲员
 
  “乡亲们,快来听,精准识别五看法,党的恩情记在心;抓机遇,快脱贫,勤劳摘掉贫困帽,幸福生活自己拼。”这是朱锡记在精准扶贫宣传动员会上自编的顺口溜,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惠民政策的宣讲员,朱锡记每次都把政策讲透讲清,什么情况该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什么情况要退出贫困系列,他讲得一清二楚。在朱锡记的讲解下,许多收入超过贫困线的群众自动申请退出贫困系列。
  朱锡记常说,要严守“精”“准”率度,要严把贫困识别,不能优亲厚友,不能把关不严。在每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评定中,朱锡记讲原则,对不符合贫困标准的坚决不给予纳入,对来访群众认真细致地解释清楚,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
  今年以来,为了认真开展贫困人口摸底工作,朱锡记召开大大小小宣传动员会上百次,涉及村民3500余人;召开摸底识别人员业务培训会60余次,培训560余人;进村入户走访识别3600余位贫困人口,高质量完成全镇2387户9329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
  不仅如此,朱锡记还注重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增强他们发展的内生动力。今年,朱锡记动员280名贫困户积极参与恒大组织的就业培训,走进田间地头进行脱贫攻坚大宣讲100余场,让脱贫户均掌握种养殖及就业技能,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脱贫战线排头兵
 
  在同事眼里,朱锡记一直是个工作狂,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他更是一个勇于冲锋的排头兵。
  朱锡记小时候因不幸被烫伤而落下残疾,然而这更磨炼他不服输不畏困难的性格。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少、力量薄弱,他就利用周末、晚上、午休时间等加班加点工作,从不怨苦怨累。朱锡记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了高质量完成任务,常常加班熬夜到深夜,他工作的办公室总是政府最后熄灯的那间,成为闪耀在夜色中最亮丽的光芒。
  2017年年初,朱锡记像往常一样专注脱贫攻坚工作,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他的父亲因为身体疼痛,难以下咽食物在贵州省肿瘤医院被确诊为食管癌晚期,需要做胃上段及食管下段切除术。
  2017年7月,朱锡记带领父亲做了长达11.5小时的胃上段及食管下段切除术,后来父亲先后做了15次化疗及4次放疗手术。这期间由于工作繁忙,朱锡记不能在父亲病危、手术、长达数月的卧床时陪伴父亲,但只要工作稍微轻松点朱锡记就偷空看望父亲,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
  父亲去世后,朱锡记处理完丧事后马上回工作岗位继续自己的扶贫工作,一如既往苦战脱贫一线。当有人问朱锡记为什么父亲病危时不请假陪伴照顾,陪伴他最后的岁月。“我也是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幸运的我有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虽然没好好照顾生病的父亲留下遗憾,但我没日没夜工作能让更多的贫困人口早日摆脱脱贫,我也感到荣幸。”朱锡记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