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7-12

卯昌举:同心社区的“菜司令”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8-07-12 阅读:316


 
卯昌举查看大棚西红柿

在草海湖畔,有这样一个村庄:从人均年收入不足2400元的城边村到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从建档立家贫困人口400余户1600余人到16户59人,从种植苞谷洋芋维持生计到建成4000余亩蔬菜产业园,从黄灰漫天脏兮兮到全省先进卫生村……
  蜕变仅仅用了6年时间!
  这个村庄就是草海镇同心社区,卯昌举就是这个社区的党支部书记。今年荣获全省优秀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的他,被社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咱们社区的“菜司令”。
 
  ◆◆美丽乡村建家园:从一个落后城边村蜕变成全省先进卫生村
 
  盛夏时节,走进草海镇同心社区,阳光暖暖地照着绿油油的蔬菜大田,一条条通村油路阡陌交通,一幢幢靓丽的黔西北民居点缀其间,扑面而来的是乡愁满满的田园风光,但又不失现代文明的气息。
  “昔日的同心社区交通闭塞,村组道路全是土路,房屋破旧,脏乱差现象突出,水利设施基本为零,社区甚至没有办公阵地。”社区居民老卯回忆说。
  2011年初,卯昌举在众望所归中当选为同心社区党支部书记,开启他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序幕。没有社区活动场所,卯昌举就动员家人将自家的房屋腾空作办公室,并拿出多年积蓄来垫付购置必需的办公设备,让社区两委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群众有了固定的办事地点,班子成员能够按时上下班,为民排忧、解难、办事。
  2015年,卯支书积极向上级部门协调申请,争取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获得1.19亿元资金改造社区421户危房,改造房屋面积达16000余平方米,院坝建设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新建村级活动场所达500余平方米、广场2000余平方米。借助“一事一议”项目东风,卯昌举还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兴建通村公路19公里、通组公路37公里、机耕道40余公里、新修水利河堤15公里……
  村庄变靓了,2017年,卯昌举利用讲习所宣讲农业技术培训的同时开展文明乡风宣讲,还通过小手拉大手方式让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每次群众大会,治理脏乱差是他必讲的内容。
  如今,175个垃圾箱成了同心社区文明的标配,一盏盏路灯点亮乡村公路的两旁。社区乱扔垃圾的现象没有了,污水排放根治了,村庄变靓丽了。2016年,同心社区还荣获全省先进卫生村殊荣。
 
  ◆◆“菜司令”带兵有方:从人均不足2400元到人均超过1万元
 
  7月10日,同心社区群众卯发升正在大棚蔬菜基地采摘西红柿,一框框色泽鲜艳的西红柿将销往贵阳等周边城市。
  卯发升在合作社种植的蔬菜基地打工每月有3000余元的收入,他还是同心社区的白萝卜种植大户。2014年以前,卯发升是贫困户,家里三个孩子读书,自己靠种植苞谷洋芋养家糊口,没有其它收入。
  同心社区大力推行蔬菜种植后,卯发升学到了白萝卜种植技术,于是他自己种植30亩白萝卜,依靠种植白萝卜不仅摘掉了贫穷帽子,还成了致富能手。
  “白萝卜每年可以种三季,每季生产周期70天,每亩可产7吨,每吨可买700元左右,30亩白萝卜年收入可达18万元。”卯发升乐呵呵地算起种植萝卜经。
  同心社区蔬菜产业发展离不开“菜司令”卯昌举的精心谋划。
  据卯昌举介绍,6年前的同心社区产业单一,耕作方式原始,农民基本靠天吃饭,遇到严重的旱涝年份,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许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土地荒芜,杂草丛生,人均年收入不足2400元,属于县城边上的贫困村。
  为了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卯昌举常常走村串户,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归家,深入调查研究,召开居民代表大会,讨论产业调整事宜。
  而如今,一家家合作社如雨后春雨般冒出来,一个个农业企业纷纷入驻同心社区。目前,同心社区共有合作社39家,相关大型农业企业7家。
  “我们社区共有土地4600余亩,目前已流转土地2100余亩,剩余2500余亩全部由群众自发种上白萝卜。在流转的2100余亩土地中,其中农业园区核心区786亩、中农发200余亩、早熟马铃薯600亩、白萝卜规模种植460亩。流转土地每亩800元,群众还可以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2017年人均收入已达11000余元。”卯昌举高兴地说。
 
  ◆◆筑巢引来凤凰栖:村社一体发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2017年,在卯昌举的带领下,同心社区推行“社区两委+自管委+十户一体”三级自治模式,实现抱团发展。同心社区党支部把10余名党员按照一个脱贫产业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建设项目一个指挥部、一个施工现场一个工作组的要求建立“藤缠树”式的帮扶体系投身到项目基地,形成有效的攻坚合力。
  卯昌举发动广大党员干部依托脱贫攻坚讲习所的优势,奔赴田间地头送思路、送技术、送项目,兴产业、促发展、帮民富,把党的惠民政策带进田间,把促农增收的科技措施送进田间,帮助解决生产中缺水源、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缺化肥、缺种苗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如今,同心社区充分依靠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引进毕节泰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威宁惠馨果业有限公司、威宁坤泰蔬菜进出口公司、威宁千年花卉有限公司、上海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国家级、省、市、县级企业10余家,借鉴“三变改革”经验,农民将土地入股、流转,农民成为了股东、主人,剩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全部进入企业务工。
  同时,同心社区利用早熟马铃薯基地,鼓励产业主体整合土地、资金、人力、技能入股或领办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养殖、特色种植、交通运输、建筑家装、电子商务等产业,做到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为实现“五子登科·精准小康”探索新途径。
  目前,同心社区引进10余家企业、39家合作社种植三膜马铃薯、白萝卜、西红柿、西瓜、反季节蔬菜等农特产品,借助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现已在同心社区甚至全县形成马铃薯产业链和蔬菜产业链,共解决本社区及周边剩余劳动力达3000余人,直接带动周边群众脱贫227户600人。
  “同心社区现有1097户5109人,其中贫困人口16户59人,我们的目标是将同心社区建设成为一个集体产业发展、人居生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消费购物、餐饮美食为一体的和谐美丽社区。”卯昌举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