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7-16

带领百姓闯出一条致富路

作者:李玉荣 时间:2018-07-16 阅读:254


 带领百姓闯出一条致富路
——记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李大奎
本报记者  李玉荣

  盛夏时节,走进滇黔边界的新发乡龙滩村, 巍巍高耸的大山屹立在眼前,波涛汹涌的可渡河从山麓穿村奔涌而去,高远的蓝天白云下,哗哗奔流的可渡河边, 龙滩村一眼望不到边的辣椒产业园里,工人三三两两或蹲下采摘新鲜辣椒,或躬身除草施肥,一派忙碌的景象。
  这一切,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选派到新发布依族乡担任市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队长、龙滩村第一书记的李大奎密不可分。由于驻村成绩斐然,李大奎获得了“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的光荣称号。
 
真蹲实驻,谋脱贫良策
 
  “各位父老乡亲,党的十九大刚刚召开,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这对我们老百姓来说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大家不要有什么顾虑了,赶快流转土地到合作社,一起发家致富吧。还有,国家还要实施乡村振兴计划,今后的农村越来越有奔头了……”
  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后,李大奎就迫不及待地给乡亲开始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了。
  这仅仅是李大奎担任龙滩村第一书记的一个工作镜头。
  2016年10月,李大奎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来到了新发乡,开启了新一轮驻村工作。
  驻村以来,李大奎严格按照“一宣六帮”要求,真蹲实驻,把宣讲党的政策作为驻村帮扶的“第一要务”,坚持做到真实驻、真情融、真心帮,讲政治、讲党课、讲政策 “三真三讲”,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驻村以来,李大奎在所驻村讲了6次党课,召开群众会、院坝会等50余次,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省“1+10”扶贫政策等党的好政策、好声音宣传给大山群众;走访了全村107户贫困户,16名“五老人员”,24名自管委成员,共收集了关于龙滩村脱贫发展的建议141条,通过与村“两委”、自管委、党员、群众代表反复研判,确定了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涉及交通5条、水利2条、产业4条、村风文明8条、基层组织4条、信息通讯1条等24条脱贫发展建议。
 
尽心竭力,谱发展新篇
 
  “龙滩村来龙滩村,过去包谷洋芋一大堆;如今产业大调整,石榴辣椒样样红。”这首顺口溜最能生动地反映新发乡产业结构大调整带来的变化。
  盛夏时节,龙滩村的辣椒产业基地里,一棵棵软籽石榴生机碧绿,正在蓬勃生长,石榴树下,一棵棵、一行行、一片片辣椒树的青枝绿叶间,挂满了一个个长长的青辣椒。
  “我们采取长短结合的发展思路,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水源等小区优势,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调减经济效益低的玉米种植,发展经济效益好的软籽石榴、辣椒、小黄姜等种植,加快了村民经济收入,让他们早日过上美好生活。”李大奎说。
  龙滩村今天生机勃勃的产业发展景象,与李大奎的努力紧密相连。
  李大奎来到村龙滩村后,马不停蹄地带领村“两委”成员、部分党员和群众代表,先后到云南会泽、大方、七星关区及金海湖新区等地考察软籽石榴种植、养牛、辣椒、白芨等产业发展项目,还虚心地学习了别人的先进经验与做法。
  “他山之石可攻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快让群众摆脱贫困枷锁的束缚,快步走上同步小康之路。”李大奎说。考察回来后,李大奎带领村委一班人马,开始奋力迈步在产业发展上。他们发展的招数是:支部建在产业上。
  李大奎告诉记者,他们将全村2204亩耕地全部统筹起来,协调180万元资金实施了2000亩软籽石榴种植,同时争取恒大支持,协调了320万元资金实施200亩白芨种植,并介绍20名贫困群众到基地务工就业。另外,李大奎还指导39户计划脱贫户在“村社一体”下用好户均1.2万元的扶贫资金,发展养牛、养猪等产业,指导农户林下套种好辣椒、小黄姜、黄豆,调减低产效的玉米作物,让农户经济快速增长。
  由于村合作社缺少资金,今年年初,李大奎还和3名扶贫干部,各自贷款10万元投入到村合作社,帮助建设了300亩辣椒党建示范培训基地。
  “目前,辣椒近销毕节贵阳,远销重庆成都等地。打开了销售市场,群众致富希望就更大了。预计今年年底村集体经济将达10万元,2000亩石榴丰产后,每年将帮助村集体增收30万元。”站在辣椒基地里的李大奎信心满怀。
 
苦心用情找项目,基础设施大变样
 
  “以前天一黑,到处黑乎乎的,想到左邻右舍去串一下门,摆一下龙门阵都不方便,现在好了,不但村里的道路修建好了,还亮起了路灯,我们农村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村民李正元高兴得合不拢嘴,真心感谢李书记。
  村民口中说的李书记,就是李大奎。
  “以前,龙滩村没有规模化的产业不说,基础设施也很差,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更别说有路灯了。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在我们村支两委的努力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倾力帮扶下,龙滩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大奎说。
  来看一组数据:
  ——协调市政府办公室从其办公经费中挤出18万元用于龙滩村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协调市政府办公室捐赠了龙滩村1台电视、1套沙发、6个文柜、2张办公桌,方便村里办公。
  ——协调420万元用于龙滩村正在实施5条通组路,协调170万元用于实施了龙滩村提水工程及产业配套用水工程,协调10万元用于实施龙滩村产业核心基地的喷灌工程,协调7万元完善了龙滩村农户入户管网,协调100万元设立了龙滩村教育助学基金,协调100万元实施龙滩村特色民居改造和村庄整治,协调25万元安装了龙滩村60盏太阳能路灯,协调县委组织部出资60万元新建龙滩村村公所及71户危房改造。
  近年来,李大奎还帮助群众代办兑现教育扶贫补助、“四重医疗”保障报销、更正错乱证件信息及危改信息、代购送物品等150余件,增进了群众感情,群众也把李大奎当成了“自家人”。
 
困难面前见党性,山火烧出真情来
 
  李大奎一家四口人,77岁半瘫痪的母亲在赫章老家,12岁的女儿在毕节读书,妻子在赫章乡下村小教书,他在威宁驻村,四个人相距几百公里,聚少离多,家庭矛盾与工作需要的冲突,让他倍感压力巨大,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驻村路。
  李大奎觉得对不起母亲、妻子、孩子,然而自古忠孝两难全。“我把村上工作尽心尽力尽责最好,也尽量抽挤时间陪他们,就是对家人最好的交代。”李大奎说。尽管他觉得对不起家人,但对于群众,危难时刻,他总是第一时间冲上去。
  2017年4月10日黄昏,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包围了龙滩村岩脚组的8户人家,几百乡村干部站在山顶和山脚,都着急,但上不去、也下不来,情况十分紧急,这时候,李大奎找来一条湿毛巾捂住嘴鼻向寨子冲了下去,当时在浓烟包围的寨子中,只有2个男人带着几个小孩在忙着浇水,一个70多岁的女老人已晕倒在门口,李大奎迅速打来一盆水,用湿毛巾捂着老人,移到空地,并迅速让寨子里的老幼10人全部捂湿毛巾,放弃浇水,立即围绕房子及空地周围弄出一个隔离带,然后让大家抬着几盆水转移到了空地中央。终于在月上梢头的时候,山火顺着隔离带慢慢过去了。凌晨3点多,火势过后,李大奎由于救火肌肉被拉伤,几个村民冲了下来,将已无法行走的他抬了出去。
  两周后,李大奎重回寨子,做通了8户人家同意实施整寨易地扶贫搬迁的思想工作。事后,有人问李大奎为什么这么傻?李大奎淡淡地说:“没想那么多,可能因为我是党员吧。”
  驻村中,李大奎常说:“驻村帮扶要想做成事,就必须真心与群众交往,尊重群众选择,在这片土地上没有谁比他们更熟悉这片土地,在他们的地盘上就让他们做主,这就好比谈恋爱,要她愿意,这事儿才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