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7-18

贵州:创全国脱贫攻坚“省级样板”

作者:刘小明 时间:2018-07-18 阅读:229


   “陈志国要结婚了。”
  “不容易啊!”黔南州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濛江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感慨道。
  38岁的陈志国一直与父母住在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大山里,家里穷和交通不便成了陈志国脱单的“绊脚石”。2017年,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陈志国从贫困村寨的村民变为濛江街道新民社区的居民,通过参加社区开展的技能培训,他成了一名电工。
  “现在媳妇找到了,我还准备年底买辆小轿车呢。”陈志国一脸满足。
  陈志国的故事在贵州脱贫攻坚进程不断更替的数字中延续。
  5年来,贵州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923万人减少到280万人,累计减贫670.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8%以下,减贫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创造了脱贫攻坚“省级样板”。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肯定贵州“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改革机制创“新经验”
 
  六盘水市普古彝族苗族乡舍烹村,2011年以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00多元。
  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化差异化产业,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模式,成功发展起刺梨、猕猴桃、红豆杉、蓝莓等特色产业,同时依托当地湿地资源发展起来乡村观光旅游业。
  2017年底,舍烹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3900多人全部实现脱贫,种植的猕猴桃出口到加拿大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科学的方法是脱贫攻坚取得实效的保障。舍煮村的“三变”模式成为贵州脱贫攻坚中的典型。
  在推进脱贫攻坚中,贵州形成了“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的工作格局,建立起完善的工作体系、责任体系、政策体系、考核体系以及监督体系,健全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指挥体系;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完善精准识别和脱贫退出、督查、考核、问责等系列配套管理办法、制度,健全政策体系;设立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扶贫专线”,全面推行民生特派员工作制度,强化行业部门监督管理,鼓励支持“第三方”机构监督,健全监督体系等。探索创新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成效显著:  
  ——率先实行贫困退出“摘帽不摘政策”激励措施;
  ——率先探索实施“三变”改革;
  ——率先实行精准识别“四看法”;
  ——率先启动建设“精准扶贫云”;
  ——率先实行省领导定点包干极贫乡镇;
  ——率先设立省委、省政府“扶贫专线”;
  ——率先设立首支3000亿元脱贫攻坚投资基金;
  ——创新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塘约经验”;
  ——创新完善易地搬迁扶贫模式机制;
  ——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
  ——创新农村贫困劳动力全员就业培训模式,充分激发了全省脱贫攻坚动力活力。
  贵州在脱贫攻坚中的探索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创新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举措、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推广,一些经验受到各地广泛关注借鉴。全省各地涌现出姜仕坤、黄大发、邓迎香、余留芬、左文学等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104名决战脱贫攻坚的先进人物入选“脱贫攻坚群英谱”。(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