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磅礴乌蒙小康新景
作者:谢朝政 时间:2018-07-18 阅读:275
绘就磅礴乌蒙小康新景
——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三十年纪实
□ 贵州日报记者 谢朝政
盛夏时节,踏上乌蒙高原,勃勃生机扑面而来,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高速公路穿山越壑,特色产业星罗棋布……
30年前的毕节,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群众生活极端贫困。
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拉开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大幕。
毕节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赋予毕节试验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和“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新的历史使命。
在开发中扶贫,在扶贫中开发。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级各界的倾力帮扶下,毕节试验区牢记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紧紧围绕脱真贫、真脱贫,不断书写毕节历史上的反贫困传奇,努力绘就磅礴乌蒙小康新景。
改善基础设施 补齐脱贫攻坚短板
七里冲通路那天,苗族阿妈王美义喜极而泣,她说以后再也不用背着粮食沿着挂在斜坡上的羊肠小道去赶场,不用担心寨子里的娃娃上学路上的安全了。
七里冲是位于滇黔交界处的一个苗族寨子,属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团结村,地势险峻。通路,一直是寨子里的29户苗胞世世代代期盼。
脱贫攻坚的劲风吹进了这个苗家山寨,2017年的一天,苗胞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期盼变成了现实,一条平整的水泥路穿过后山的悬崖伸进了寨子,小轿车、大货车开进了山村。一直靠种苞谷洋芋为生的他们开始谋划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乡村旅游。
改善基础设施,补齐脱贫攻坚短板,才能最大限度解除制约发展的束缚。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命线,是短板中的短板。
被大山围困的毕节人从未停止探路的脚步: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筑“石门道”,明代奢香夫人兴建“龙场九驿”……他们追逐着交通便利的梦想。
毕节试验区建立后,毕节决策层一直致力于改善交通。2012年12月31日,杭瑞高速公路毕节段开通,随后,厦蓉、毕威、黔大、黔织、贵黔、黔白等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在乌蒙大山深处编织起了高速交通网。飞雄机场建成通航。织金、纳雍、大方先后开通火车,成贵快铁将于明年建成通车。一条条“长龙”冲破关山万千重,连通山里山外。
“大动脉”通了,“毛细血管”不畅,仍然是脱贫攻坚“肠梗阻”。2013年,毕节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的机遇,大力推进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2017年8月,毕节市全面启动通组路建设,努力实现农村公路由“通不了”向“通得了”“通得好”转变,解决好脱贫攻坚中最突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