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7-24

绿了荒山富了民

作者:唐爱梅 时间:2018-07-24 阅读:197


绿了荒山富了民
——陕桥街道天龙村实施退耕还林促发展见闻
实习记者 唐爱梅

 
  炎炎夏日,走进陕桥街道天龙村,村民们正忙着栽种松树苗。乡村公路上,驶过的车辆卷起阵阵飞沙。
  见此情景,天龙村护林员刘维本说道:“我们这个地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实施退耕还林之后,能种植经果林的地方就种植经果林,不适宜种植经果林的就种华山松、水杉。现在树苗还小,看不出成效,相信几年之后生活环境、空气质量都会得到改善,水土流失问题一定也能得到有效遏制。”
  过去,天龙村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低,一度陷入“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中。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天龙村就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
  今年7月份以来,天龙村已经种下2000多亩松树苗,预计到8月底种植面积将增加到5000亩左右。
  今年48岁的天龙村村民李向姐连日来一直跟着栽种松树苗。李向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深知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原本李向姐家有五六亩耕地,有些地在荒坡上,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层一年比一年薄,土壤肥力一年比一年差,收成也一年比一年低。到现在,可耕种土地只有1亩多了。每逢雨季,还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李向姐说:“现在庄稼地都被淹了,刮大风的时候苞谷杆连片连片的倒。”
  李向姐一边说着,一边忙着手里的活,用锄头在斜坡上挖一个小坑,把篮子里的松树苗种进去。斜坡上的土层很薄,有的时候锄头会挖到坚硬的石头,发出“砰砰砰”的响声。
  经过多年努力,天龙村乡村公路两旁的荒山已经基本被“绿色”覆盖,这些树最大的已有“碗口粗”,成了天龙村最重要的生态屏障。
  “让这片土地绿起来,更要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富起来”,一直是天龙村的目标。
  “天龙村生态环境脆弱,不宜开垦,种植果林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可以保持水土。实施退耕还林之后,除了种植华山松、水杉,还种上了1200亩的苹果树。”天龙村村主任赵德朝介绍。
  近年来,天龙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动员群众转变发展观念,不断减少传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
  今年,天龙村积极联系县林业局,向村民发放苹果树苗6.5万株,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加上往年种植以及村民自发种植,天龙村全村共计种植苹果树3000亩,目前已有1000余亩挂果。
  “苹果成熟的季节,村民们就在公路旁边摆起小摊,向路过的客商、旅客销售苹果。因为我们村的自然条件比较适合种植苹果,养分充足,每到9月份苹果就会糖化,所以被称为‘糖心苹果’。”赵德朝介绍道。
  “糖心苹果”颇受外地客商的欢迎,每到苹果成熟的季节,很多外地客商都慕名前来购买。
  目前,天龙村已有71户312位村民参与苹果种植,苹果挂果后预计每亩产量5000斤,亩产值超过7000元,除去成本每亩纯收入2300元以上。
  随着苹果产业的蓬勃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天龙村农民以粮为食、广种薄收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以山地苹果为主的经济产业逐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退耕还林发展苹果产业,以树固土,不仅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涵养水源,而且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让天龙村因“绿”变美,让农民因“绿”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