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乡村集体经济实体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威宁自治县政协副主席 东风镇党委书记 许如龙 时间:2018-07-25 阅读:33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伟大构想,并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体应该成为农村地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才能不断把党建的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增收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党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互促共赢。
特别是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如何发展乡级经济实体和村级经济实体,补齐农村经济“短板”,实现乡村有实体、群众得实惠、民心有所归,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和思考。
一、乡村集体经济实体发展的历史回顾及现状
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董亚珍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总结为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化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要素合作两个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在自然乡村范围内,由农民自愿联合,将其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耕畜、较大型农具)投入集体所有,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由于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搞“一平二调”,严重脱离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广大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组织替代了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的积极性得以激发,结束了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时代。但是,由于原来集体所有的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资料平均分给了农户,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集体经济出现了“空壳”现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不断涌现,并且越来越多样化。90年代至2000年左右,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繁荣发展,在当时背景下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如90年代某镇某村有一个村办煤窑,由于管理者严格管理、分配方式群众接受,每年每户群众都能分得一部分现金,渐渐地村里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新房子,厨房、洗澡间等一应俱全,小路、院坝得到硬化,有部分群众家通往蔬菜地的路都用红砖铺设……这种景象让周边其他没有企业的群众很是羡慕。当时的村支书、村支部受到群众的极大尊重,可以说一呼百应,党的作用可见一斑。
当前,乡村集体经济实体发展有了一定态势,特别是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私有经济形式,发展较快。但是就大多数地方而言,当前乡村集体经济实体的发展仍然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集体主导、多人合股、分配合理、利益联接的实体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引导性。且存在产业支撑力弱、收入增长不快、发展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人才缺乏等问题,特别是没有引领性的乡村企业,全面彻底消除“空白村”,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仍有一定难度。在农村,这些年来组建了不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但发挥作用的很少,合作社建立的目的是想得到国家的补助,有的合作社建立起来后没有真正的运转,在得到国家有关补助之后就什么也不做,形成了套用资金的现象。
二、乡村集体经济实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乡村实体经济应有一定的政策支撑。
笔者认为,发展好乡村经济实体,应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一定动力,才能有效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影响力。就拿乡镇企业来说,在八九十年代经历了一段繁荣发展时期,但自2000年后期就逐渐消失,慢慢地很多地方实行了乡财县管、村财乡管的体制,乡成了“空壳乡”,靠上级财政拨款运转,村成了“空壳村”乡也无经费拨给村,全年靠县财政拨付的工作经费,动力不足成了普遍现象。经调研,笔者认为,上级政府应建立支持乡村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让每乡每村都应该有自己的企业,在严格管理好的基础上,让企业所产生的利益能有计划地为当地办实事、办好事,以缓解经费紧张、干群矛盾、党群矛盾等问题。
(二)乡村干部管理乡村经济实体的素质有待提高。
乡村干部作为带动村民发展致富的领头人,其综合素质强不强直接关系到整个乡村的兴衰。尽管目前乡村干部素质明显提高了,但是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乡村干部怕担当、不担当,因为担当就是担责,他们不敢承担责任,只求平稳度过;一些乡村干部眼光短浅、思想守旧、不愿突破、寸步不行,认为这样就不会犯错。有的发展意识不强,部分乡村干部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了,当前的大方向是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对农村经济发展起不了多大作用。二是乡村干部学习不够,经验不足,对市场经济知识知之甚少,对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发展思路不清、发展办法不多。三是受其所处地位的影响,有些乡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很有想法,但是由于所处地位的限制,没有一个很好的施展平台,导致在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四是有部分乡村干部存在畏难心理,只要受到一次小打击,就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不割草”的害怕心理,重振旗鼓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荡然无存,所以突破难,发展壮大难。另外,在当前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有的干部对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实体存在误解歪曲,总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坐吃山空,坐享其成的思想作祟。五是乡村干部工作压力大,统筹能力不够,忙于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自身发展大计。因此,组织很有必要为提高乡村实体经济人才素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保障。
(三)有关机制不完善,导致发展难。
机制的建立、机制的正确与否,事关发展大计。当前,一些地方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相应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集体经济贷款难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尤其是难以找到理想的人员进行管理,管理难度较大,经常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现象,导致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失去了信心。此外,在乡村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担当者、突破者往往没有好的结果,要就爬上山尖,要就落入深谷,一旦落入深谷,就会有很多围观者站在山上拍手大笑,落者欲哭无泪,这种现象很现实、很真实。当有能力有担当的、勇于突破的人在冲锋陷阵的时候会有人故意找茬,在背后捅一刀,这种现状应得到改善,制定相关的机制对这些敢闯敢干的人进行保护很有必要。
(四)部分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条件薄弱。
当前许多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比较少,而且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技术不成熟,经济的发展空间较小,当前很多地方一谈发展总离不开乡村旅游,办农家乐之类,这当然是一个好的渠道,但真正要搞乡村旅游,搞农家乐谈何容易,地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没有跟上,环境整治有目标无经费,地方特色难打造,其他渠道难找到。谈贷款、说融资,只不过是一句很好听的话。
综上所述,发展乡村经济实体,关键在体制,关键在政策,关键在人,关键在基础。
三、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实体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
体制和机制历来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证明,每个行业、某样事业能顺利推进,关键因素在机制,关键作用在人,如果机制好了,人心就会齐,机制不对路,即使压着干也不会长久,反而只会越压越失去人心、失去动力。首先,办好乡村经济实体,其方式应该是以点带面、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紧紧围绕利益分配这个根本,在管理上要强化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在效益上运用好市场这只有形的手,在能动性上运用好分配这个关键,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分配合理、群众受益的机制。只有这样,农村经济实体才能办好、办下去、办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要建立为担当者担当的容错纠错机制,让有能力的人敢大胆干、有平台干,让诬告陷害者受到严惩。
另外,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某乡的一个小山塘和沟渠据说是当年用乡镇企业的经费修建的,在当年大约花费了两三万元建成,现今还使用着,如果是现在要修建同样的山塘和沟渠,办理完善手续后,少说也要六七万元,如果申请上级相关部门划拨资金来修建,哪怕六七万也难。所以上级相关部门还应建立支持乡村经济实体发展的经费支持机制,特别是奖励式扶持办法,顺人性、能激励、有成效、保民心。
(二)加强培训,增强能力,夯实思想基础。
加大对乡村干部、致富能人、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人群的培训力度,切实增强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一是要开展系统性培训,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各类人群进行培训,重点对党的方针政策、农村实用法律法规、各类惠民政策、农业实用技术、经营管理方法等内容进行专题培训,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要加强交流学习,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省市县有关培训的机会,推荐能力强、事业心、责任心重的乡村干部或致富带头人参加培训,确保有所学、有所用;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到农村集体经济强大的、有代表性的地区参观、学习、交流,开眼界、讨经验、促发展。三是在大力鼓励的前提下,又要防止合作社或其他形式的实体经济,套取资金后不发展,逃之夭夭的现象发生。此类现象,在大力倡导农村合作组织的今天也屡见不鲜。所以在扶持、鼓励中应考虑自身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效益的经济组织。原则上每乡扶持1-2个,每村扶持1个,让其真正办好、办强,充分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然后逐渐推进。
(三)培养有担当、想干事、能干事的乡村干部是当务之急。
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是能人促成的、英雄领跑的。选好人、用好人是乡村经济实体能否顺利成长的关键所在。事实证明,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一个单位从差变好,一个企业从亏到赢,无不彰显着人的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强弱也同样。所以时代呼唤英雄人物,精英造就辉煌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班子,一个好的带头人。各级党委要认真选拔、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优秀人才到各村任职,充分发挥优势,搞活农村集体经济,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从村民中选拔出一批发展后劲足、培养潜力大、政治觉悟高的带头人,从本村致富能人、合作社负责人等优秀人才中选拔培养一批懂得经营、善于管理、发展集体经济意识强、口碑好的人,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众所周知,安顺的塘约村没有左文学这个支书也就没有“塘约经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同时,加强与有思想、见识广的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就业,用他们的先进理念、丰富经验带领群众致富。二是要从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拔一批驻村“第一书记”,进驻各村、切实发挥作用,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时发展贫困村农村集体经济,积极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寻找项目、争取资金,为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发展打好基础。
(四)结合当地实际,根据禀赋资源,找准发展定位是关键。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分村施策找准每个村发展定位。
一是对具有特色主导产业的村要鼓励其开展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和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制造。比如威宁太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生吃火腿。火腿在威宁是寻常百姓家中的普通食物,新鲜的一斤卖15元左右,晾干的一斤卖30元左右,但太给公司的火腿竟卖到了750元一斤,并且销量还在不断上升,开创了国内生吃火腿品类的先河。
又如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某镇大部分村村民种植大量土豆,土豆成熟后几乎所有村民都是以几角至一元左右的价格将其卖给小贩或到集镇上售卖,按当地最高市场价初步计算1000斤马铃薯能卖到1000元,但就地将土豆进行深加工,仅仅是制作为土豆片其价格也能高出好几倍。
二是盘活土地资源,灵活运用有关土地政策,以土地出租、入股等方式,引进实体经济,与业主共同享受分红,扩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村集体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进而发展相关产业。紧紧围绕“文化”这一旅游之魂进行开发,使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同时更要注重对文化的保护,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鼓励贫困村整合各类政策、项目和资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的办法和手段,让群众抱团发展,参与收益分配,增加群众收入,也壮大集体经济。
(五)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实体,要勇于尝试、大胆推动。
放眼全国,党中央、国务院有央企、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顶梁柱的作用;就广大农村而言,存在着人口多、素质有待提升、经济基础薄弱、认识相对滞后等特点,农村基层组织每天都要和群众打交道,基层的能力、实力直接影响着群众,能否得到群众的拥护事关整个组织。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强化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全面同步小康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必须要有强大的乡村集体经济实体这一重要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作为保障。
上世纪80年代兴起并逐渐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成为了当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解决了大批农村人口就业问题。但因产业结构模糊、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在90年代末期之后逐渐倒闭和转制,而今提起乡镇企业却只能成为许多人“难忘的记忆”。
当前,广大农村人才济济、资源丰富、上级优惠政策多、创业条件优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这些都为乡村企业的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充分吸取乡镇企业发展的教训,着力改善农村创业环境、吸引人才回归,着力明晰产权、加强管理,着力探索多种发展模式,推动乡镇企业振兴,为农村发展、为国家减负作出贡献。
(六)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实体,加强管理是重点。
一是要管好。加强民主管理,搞好财务公开,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建立乡镇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源、资产)委托代理机构,加快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建设,提升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完善财务公开制度,及时真实地公开有关信息,确保乡级、村级财务收支状况在阳光下运行,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另外,要管好集体每一分钱还应建立起严格的责任追究办法,规范有关从业人员的行为,保障企业资金安全,保障集体资产不流失,保障企业发展持久、效益持久。
二是要用好。要突出群众福祉,使参与其中的群众都能得益的同时也要把集体经济收入花在刀刃上,剩余的资金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不能用光分光。让村级组织从“无钱办事”到“有钱办事”,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得以提升,“村支两委”说话办事有底气、有力量,真正成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
三是在发展乡镇企业或村集体经济中,要切忌“左”,也要切忌“右”的思想,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发现一个问题就以点带面、全盘否定,而且只要符合财经纪律,乡村企业的收入分配都应该有一定的独立权,让这些乡村企业在风浪中把握航向,自由航行,其实笔者认为放权也是一种艺术,切不能有放了怕飞了,拿着被捏死的情况发生。
(七)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体,坚持以人为本、为党增光添彩是核心。
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体,他们既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创造者,又是农村集体财产的享有者,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中,发光发热、抱团发展,共同创造集体财富;同时必须要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取得的红利,更多地惠及人民,如此,方可激励广大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集体经济;村干部、致富带头人也能够得到群众的广泛信任和支持,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我们要以全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饱满的热情、充足的干劲,全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发展才能最好诠释政治纲领,只有业绩才最能凝聚亿万民心。发展乡村实体经济,不仅能让干部在发展中进步,也同时用时间检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拍掉“苍蝇”引“凤凰”,“扎紧笼子”筑好巢,服务型政府就会自然形成和运转。所有的辉煌都伴随着苦难,所有的梦想都倾注着希望,社会的发展进步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思想的一次又一次解放,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与时俱进的探索与思考。乡村经济实体发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绝不能因难而退缩,因难而止步,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才能从困境中冲出一条落后地区乡村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