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7-25

大山沟里长出“金叶子”

作者:朱凡杰 时间:2018-07-25 阅读:282


 大山沟里长出“金叶子”
——黑石头镇三河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侧记
通讯员 朱凡杰

  时下,走进黑石头镇三河村分龙山组,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长势喜人的旱烟。虽然是炎炎夏日,但勤劳的村民仍旧弯着腰在地里忙着给旱烟打顶抹杈。大家说,尽管天再热,汗再流,但看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旱烟,心里也是乐呵呵的。
  据悉,三河村今年共种植旱烟300余亩,成为该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新增长点。
 
 
  “旱烟我们不是第一次种,但却是第一次种这么多。以前村里有些上了年纪又喜欢抽旱烟的老人会在庭前院后种上二三十棵旱烟供自己抽,但现在会抽旱烟的人少了,种旱烟的人家几乎没有了。”三河村村民卯勇召说。
  转折出现在今年春天,三河村村委会副主任罗兴华上门找到群众,表达了他想带领分龙山、剪角冲这两个村民组的群众规模种植旱烟的想法。
  对于种旱烟这事,没有人会反对,因为大家都知道分龙山、剪角冲这两个村民组2000多米的海拔高度、得天独厚的红土地绝对适宜旱烟的生长,但对于规模种植旱烟这事,没有人支持,在群众看来,会抽旱烟的那一代人已经老去,旱烟种出来卖给谁?市场在哪儿?
  “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对于村民心中的顾虑,罗兴华早有准备。这次他带给村民的不仅是规模种植旱烟这一想法,还有一份他“跑断了腿”争取来的公司订单。按照订单约定,村民负责种植旱烟,收获后公司根据旱烟质量等级以20元每公斤、16元每公斤的价格进行统一收购。
  有了公司订单作保障,部分村民心中的顾虑消除了,表示可以“试一试”。就这样,原本已经绝迹的旱烟再次在分龙山、剪角冲这两个村民组的土地上“复燃”,并由以前的零星栽种走上了规模种植。
 
 
  村民卯勇召是第一个表示愿意种植旱烟的,他告诉笔者,今年他一共种了7亩旱烟。
  “我相信村干部的眼光是对的,也坚信这片土地一定能长出‘金叶子’。”卯勇召坚定地说。
  为了保证村民种出来的旱烟质量达到公司收购标准,罗兴华主动和公司沟通,由公司派出技术员全程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手把手教会群众合理密植,勤松壤锄草,适时追肥,做好打顶抹杈,及时组织采收。
  吕有珍是三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种植了4亩多的旱烟,他对笔者说:“在我们这种大山沟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种玉米是脱不了贫的。只有改变思路,大胆尝试新路,才能让农民不出远门打工也能靠手里的土地走上致富路。”
  “看这长势,每亩地旱烟至少能收300公斤成品,最低按照16元每公斤的订单价格计算,亩产值在4800元以上,7亩地产值在33600元以上。如果是种玉米,7亩地的产值不会超过8400元。你说赚不赚!”卯勇召一边忙着给旱烟打顶抹杈一边算经济账,笑得合不拢嘴。
  据罗兴华介绍,旱烟种植让分龙山、剪角冲两个村民组51户226人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56人。
 
 
  时下,三河村的旱烟陆续进入第一茬采收期(旱烟要采收2茬),种了旱烟的村民心里乐开了花,没有种旱烟的村民看在眼里。
  “我今年才种了3亩旱烟,可惜了,早知道收成能有这么好,应该多种几亩。”村民吕吉远说。
  “明年我也要种旱烟,不种玉米了。”
  “明年我们都要种。”
  ……
  村民们纷纷说道,想要种旱烟增收致富的心情溢于言表。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现在他们看到了旱烟种植的市场前景和经济价值,心里开始‘痒’了,这对我们村今后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非常有利的。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要想把农业产业这个‘蛋糕’做大,就必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能让群众‘心里痒’的致富产业,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主动调减传统农作物种植,自觉优化种植结构,从而达到促农增收、稳定脱贫、长效致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罗兴华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种植的旱烟才刚刚进入采收,但已经有很多群众提前向罗兴华打过“招呼”,表示明年一定要带上他们一起种旱烟。
  据罗兴华介绍,三河村明年将扩大旱烟种植规模,增加到800亩,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分享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红利,从而实现增收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