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7-26

“互联网+”让你安心度夏

作者:杨静 李茂 时间:2018-07-26 阅读:213


 “互联网+”让你安心度夏
——威宁气象局气象监测与气象预报工作实录
实习记者 杨静 通讯员 李茂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阴间多云,南风两级,最低温度16度,最高温度25度……”还有多少人记得这种天气预报播报方式呢?
  近几年,电视播报天气预报已不是唯一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得更加多元而立体。现在,普通手机界面就可自动显示天气情况,人们已能随时随地知晓当天甚至近一个月的天气信息。
  据了解,威宁气象局正在不断赶超时代脚步,推陈出新,利用“互联网+气象”的方式为广大威宁市民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互联网+气象监测
 
  大暑时节,威宁县城气温不断上升,这时的你也许正在办公室吹着空调、也许正在家中院坝摇椅乘凉、也许正在街头巷尾吃着解暑冰淇淋。可威宁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却顶着烈日穿梭在气象观测场中,进行观测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
  “每天早上一到单位,我第一时间就要统计昨天的天气数据、参加天气会商,制作天气预报,再根据预报的结论发布各类服务产品,公众的、农业的、交通的、地质灾害的等等。”威宁气象局预报员杨承梅一提到自己的工作便深有感触:“参加工作之前,我觉得气象局的工作应该挺闲的,现在才知道,气象局的事情也那么多。”
  在杨承梅的印象中,气象监测的方式就是放一个白色的气球到天上,然后便知全城气候,那时候觉得还挺神奇。可当进入气象局工作后才知道,探空气球只是繁多的监测手段之一。
  进入气象局大门,就能看见一个不大不小的观测场,里面有大大小小的各类监测仪器十多种。“这里是我们气象工作者每天必须到的地方,相当于第二个办公室。里面这些仪器都是监测天气用的,每天监测到的气象数据会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中国气象局的数据库里。”威宁气象局局长刘维芳介绍道。
  实际上,除了在气象局有这样的监测设备,各乡镇还安装有“自动气象站”。据相关技术人员介绍,“自动气象站”可以对当地的气温、雨量等天气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把监测到的数据通过通讯技术传输到气象数据库中,通过网络就可以直接调取使用。自动气象站大多都安装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是弥补空间区域上气象监测空白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气象监测”的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监测到的气象数据也更为精确,不仅减轻了气象监测人员的工作负担,还能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气象数据,方便市民出行。
 
互联网+气象预报
 
  “这些年,我局技术人员不断找寻方便市民知晓天气情况的方式,‘互联网+气象预报’算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现在,市民可以直接从手机上获取天气情况了。”刘维芳如是说。
  以前,天气预报只有在电视上能看到,固定时间段播出,稍微有点事情的市民,就会错过知晓最近的天气情况,着实不方便市民办事。
  “目前,我局已经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号,紧跟‘互联网+’的大数据发展势头,充分利用新媒体发布天气信息,提高了天气信息的覆盖面,方便广大市民随时查看近期的天气情况。”刘维芳说。
  据气象局预报员杨承梅介绍,制作天气预报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参加工作两年,不断的学习后,她才能独立制作天气预报,每天要面对大量的数据指标和复杂的天气图,还要综合季节、地形等因素,才能做出一份预报来,而威宁因为海拔高,地形复杂,天气预报的难度就更大了,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是做不到预报百分之百准确的。
  “预报中,预报数据不准的情况的确存在,这不仅是公众不满意的地方,也是我们最大的困扰。预报天晴怕下雨,预报小雨怕下大雨……整天看着天气变化跟自己做的预报做对比,都快成神经病了。”杨承梅说。
  为了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和公众覆盖面,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气象服务,气象局工作人员每天坚持在微信公众号中发布1次预报信息,同时推送一些科普知识、幽默段子和生活常识等等,五花八门、趣味十足,让用户有兴趣来看、有内容可看。除此之外,公众号还设有查看雷达图 、卫星云图、附近站点实况气温、雨量等功能,用户只用直接输入全国各地的地名,就能查看当地的天气预报。
  “如今,“威宁气象”公众号已经有1万多用户关注,遇上高敏感天气的时候,阅读量能达到5到6万人次。我们会每天坚持更新天气情况,为公众提供一个和气象台直接交流的平台。有了互动,用户才会有兴趣阅读,气象局才能更好服务市民。”刘维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