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村脱贫记
作者:马关响 时间:2018-07-27 阅读:310
交通闭塞,偏远落后,曾一度是大街乡兴隆村的标签。这个拥有1669人的村庄,其中苗族人口1326人,占全村人口的78.4%。
近年来,兴隆村以“党建引领、生态建设、产业扶贫”等为着力点,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强化党建引领 助力精准脱贫
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增强脱贫攻坚力量。大街乡党委高度重视,积极谋划发展思路,下派在编在岗,且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好的年轻干部下挂兴隆村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指导村“两委”换届工作,筑牢基层战斗堡垒。重视村后备干部的培养,选配1名后备干部作为“脱贫攻坚联络员”,给予1000元生活补贴,分担了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作用,按照“五同管理”,制定任务清单,确保驻村出成效;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全村有党员22名,积极发展入党积极分子,目前有5名入党积极分子;狠抓党员队伍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
强化活动阵地建设,推进党支部工作“四化”。按照“十个一”标准,科学规划布局,建立完善小广场、图书室等配套设施,及时投入使用,完善软件材料;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基层组织造血能力。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三级自治”模式,推动村级内部治理改革。全村创建了5个自管委、成立了28个“十户一体”,实现“抱团发展”;推进“三进三增”活动,凝聚党建合力。按照结对帮扶工作要求,结成对子一对一开展帮扶,进村寨、进田间、进农户,建立完善“一户一档”,精准掌握贫困户基本信息、发展愿望和脱贫措施,为脱贫攻坚把好脉。
强化支部工作常态化,凝聚脱贫攻坚力量。2018年以来,兴隆村两委以大党建为引领,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推进党支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由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带头深入贫困户家中,针对户内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逐一进行梳理汇总,引导贫困户从“改善基础设施、强化社会保障、增强教育意识、金融信贷支持、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展科技讲习培训”七个方面,制定详细的帮扶措施。
加强生态建设 永葆美丽兴隆
据村里老人们说,兴隆村生态未受破坏前,山清水秀、气候宜人,适宜很多种农作物生长,从山顶到山脚全是树木,有青松、黄松、青?、罗汉等树种,河岸柳树成阴,岸边芦苇郁郁葱葱,河里鱼儿成群,有种“人在画中游”的美景。
后来,为扩大耕地面积,村民开荒种地,自然环境又被一次次破坏,上世纪80至90年代,森林砍光、水土流失、河水改道,造成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局面。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几乎是老、弱、病、残、幼,无劳动能力,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大大下降,因此产生了不少贫困户,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状况。
近年来,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连续几年发放树苗给农民栽种,还通过飞机播种,逐渐缓解了以往严重砍伐破坏导致的生态问题,森林覆盖率得到恢复,保持了水土,还原了“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兴隆全景。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家意识到丽阿娜的建设需要再进行环保知识教育,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积极参与村的谋划发展的同时,牢固树立起了“求发展、守生态”的科学发展观。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带到43%,群众参与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工作热情高涨。
调整产业调整 承载致富梦想
以往,受到区位因素、气候条件、交通环境等影响,兴隆村的产业发展老是迈不开步,引不进企业,带不出产品,直接影响了当地发展,百姓没有收入,无法在生活生产方面大力投入,唯一的出路就是外出务工。
近年来,该村积极谋划发展思路,村“两委”积极作为,以“大党建”为统领,推动“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通过‘五个一批’的有效实施,乡村两级大力推进产业调整,切实实施产业致富工程,当地产业的多样发展,种植业有玉米、豌豆、土豆、荞麦、辣椒,经果林有苹果、樱桃、蜜桃、梨、杏,养殖业有牛、马、羊、鸡、狗、猪。
目前,全村通过引进企业流转土地的方式,种植樱桃200亩、弥猴桃200亩、辣椒50亩。接下来,村“两委”将因地制宜,分片区种植脆红李、花椒等农作物。
“目前兴隆村有贫困户166户669人,2017年实现54户228人脱贫,2018年计划脱贫19户75人。我们将以讲习所为载体,按照“四个三”的工作思路,,确保脱贫攻坚稳步推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该村驻村干部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