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在我手里的那些生命
作者:古风 时间:2018-07-27 阅读:242
我一直以为,文字有生命,报刊也是有生命的。鲜活的文字,结合成了文章,有血有肉的文章又聚合成了有生命的报刊。一个报刊停办,就如同一条生命的终结,心里颇多感慨,颇多遗憾。
这些年来,我不经意间与一堆小报小刊结下过不解之缘。在师范读书期间,我参与办过两个校刊,参加工作后,创办过一个小学校报、一个中学校刊。后来又参与编辑了三个县级机关刊物。也许,这些都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报刊。它们却与我发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过往,深深地烙印在我的生命里。
我参与办过的那些报刊,现在都已经销声匿迹了。真正在我手里停办的报刊有4份,部分因素是我个人能力局限,无法让他们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但是,时与势也是我无法把控的事。读书时期的校刊就不提了,它只是其中一段岁月里的匆匆过客。《雏鹰》校报,是我策划创办、伴随我的工作变动而折翅殒命的,《源流》校刊,是我参与创办、主编,调走后悄然断流的。有一个县级机关报,我于中途接办,才印刷几期就停了。还有一个机关刊物,是我创办的,印了两期,由于那个阶段性的工作结束,也就再没有第三期出现。在这些报刊中,我投入精力最多,历时最长,感情最深厚,停办后最惋惜的,是《威宁政协》。
《威宁政协》于2010年12月创刊,是县政协机关刊物。2011年,我成了一名县政协委员,应编辑约稿,曾在“政协文苑”栏目刊发了大量文学作品。七年多来,岁月更迭,世事变迁,《威宁政协》也经历不凡。2012年,总第5期刊印后,由于各种原因,停刊两年,这块园地就悄然无声了。2014年7月,我调到县政协办公室工作,同年12月,决定复刊《威宁政协》,为政协委员提供建言献策和展示才艺的平台。从2015年第1期(总第6期)开始,就由我主要负责刊物的策划、组稿、印刷各环节的工作。发自内心地讲,我是对不起这个刊物的。由于单位人手少,工作业务繁重,只能设法从材料堆里抬起头来,抽空组稿、审稿、编辑,并没有花大量精力在上面。由于刊物的局限性,导致稿源枯竭,除了“政协文苑”刊载文学作品容易约稿之外,有些栏目征集不到稿件,必须由编辑部人员自写自编。编辑人员的能力有限,这就增加了工作难度,也限制了刊物的长足发展。每一期的出版过程,都要经历阵痛。很多时候,都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来做编辑工作,向作家、诗人、摄影家、书画家约稿,成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虽然日常工作压力繁重、编辑工作难度很大,但我们一直兴致勃勃,信心满满。收到每一期样刊,都爱不释手,捧在手里品评一番,总结优缺点,再联系作者,一一送去样刊。然后,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催报印刷费,催发稿费,忙得不亦乐乎。在各种报刊泛滥成灾的今天,我们辛劳的成果,很多人肯定是不屑一顾的,但编辑部成员自我鼓劲,从严要求:每一期都认真策划,组织稿件;每一篇稿件,都用心去读、去修改润色;绝不随意组稿,胡乱堆砌,直接把来稿复制粘贴,以致稿件质量低劣,看似内容丰富,实则错误百出,浅薄匮乏,招致骂声一片。我们总是力求在能力范围内做得更好。在与政协工作有关的栏目,只能按部就班,根据政协工作性质来组稿编稿。只有“政协文苑”是编辑部能自由发挥的一角园地,也一直是《威宁政协》倾力打造的栏目,我们先后策划推出“威宁古诗词专辑”、“威宁散文诗专辑”、“威宁新诗专辑”、“威宁散文专辑”、“威宁作家采风作品专辑”、“政协委员专辑”、“文本赏读”等,集中展示推出威宁籍本土作家、诗人的作品,并邀请县内实力作家、诗人帮助组稿、写推介词、评论文章等,一个小小的机关刊物,因她无私的初心与良知,得到了很多文学爱好者的好评。
就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很多事不是自己能够把控的。每份报刊,也都有自己的命。进入2018年,《威宁政协》这个小小的生命也悄然终结了。刊物停办后,每次看到邮箱里面作者们投来的稿件,我的心就会莫名地纠结。想到这条生命是消逝在我的手里,我就会难受。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拿起放在办公桌上的最后一期刊物,漫无目的地翻一翻,嗅嗅书页中散发出来的墨香,想想这四年来一路走过的历程,在编辑过程中所经历的苦与甜。《威宁政协》的创办与终结,是顺势而为的一个过程,她诞生于刊物遍地、“百花齐放”的年月,又终结于一个渐趋规范的时期。遗憾归遗憾,从大环境来考量,她生命的终结,也算是一件好事。在很多主流刊物式微,很多小刊物不讲底线、胡乱堆砌文字图片、制造垃圾的今天,出版界也必须有一个规范化的举措。尤其在一个小地方,就有无数个刊物出现,貌似百花齐放、文化繁荣,但只要深入去研究,很多内容都让人汗颜,只图数量,不讲质量。翻阅之余,只能感叹刊物之泛滥,档次之低下,质量之低劣,资金资源之浪费。
我一直以为,一个地方只要集中精力办好一两个有影响力的报刊就足够了。在办好刊物的同时,有计划地推出年度选本或系列丛书之类,总结创作成果,展示精品力作,这将更加有助于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用快刀铲除荆棘杂草,不让野花遍地,杂草丛生,不让一个刊物局限在一个单位、一部分人的手中,而是从全局的高度着眼,立足本土,放眼八方,整合资金,整合人力,凝聚精英合力打造精品,让一个萃集文艺、文化、民俗、旅游等精华的刊物放射出光彩,让文化的芳香远播乌蒙大地,传向全省全国。也许,这才是今天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需要的模式。
倘能如此,那些在我手中逝去的生命,也将继续活着。她们曾经承载的内容精华,将会在某一天,某一个栏目里灵光一现,展露芳华。而我,作为一个忠实的读者,将每期必读,每篇都看。而不像如今,翻阅有些杂志,空有感慨。我宁愿去刷屏,去浏览网页,去吹牛聊天,也不想把时间浪费在一堆文字垃圾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