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7-27

威宁“十化”推进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建设

作者:赵琴 时间:2018-07-27 阅读:250


   本报讯(通讯员 赵琴) 2018年以来,威宁完善措施,认真规范讲习员队伍建设、组织讲习员培训、开展大讲习活动及讲习工作情况督查,推动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工作向纵深发展。
  讲习阵地便民化。充分整合乡镇“周末党校”、农民夜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道德讲堂等作为固定讲习阵地,并依托村落院坝、田间地头、厂房工地、宗教场所等生产劳动一线进行流动讲习,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讲习方式灵活化。采取“集中讲习”“流动讲习”“空中讲习”“云上讲习”等方式,通过群众会、院坝会、田间会、“空中大喇叭”等开展讲习。同时利用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建立“网上讲习所”,畅通了讲习平台。
  讲习内容菜单化。各级讲习所开展以“六讲六干”(讲思想,干有方向;讲感恩,干有激情;讲政策,干有思路;讲技术,干有本领;讲“比武”,干有榜样;讲道德,干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讲习,群众“需要什么讲什么”,充分满足群众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
  讲习队伍多样化。建立政策、技术、文明等三类讲习团队,涵盖各级党政干部、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农村能人、技术专家等。各类讲习员按照“三进三增”要求,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开展讲习,形成“处处是讲习所、人人是讲习者、个个是参与者”的讲习格局。
  讲习对象全民化。县级讲习所覆盖了所有县直单位干部、乡级讲习所覆盖了所有乡镇干部、村级讲习所覆盖了全村所有党员群众,形成“党政主导、群众主体、讲习搭台、社会参与”的大讲习格局。
  讲习活动常态化。各级讲习所根据生产需要和群众需求,适时安排讲习计划和讲习主题,根据讲习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流动讲习和空中讲习,同时动员村民关注贵州省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微信公众号和毕节市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微信公众号,鼓励他们如遇技术难题可向公众号询问,省、市部门邀请专家答疑解惑。
  讲习制度规范化。建立健全讲习联席会议制度、讲习督查指导制度、讲习阵地规范化制度、讲习队伍建设制度、讲习意见反馈制度、讲习成果转化制度、讲习成果展示制度等制度,使讲习所更加规范运行,作用发挥更加明显。
  讲习考核科学化。着眼提升讲习质量,每次讲习完毕,由讲习对象进行现场测评,接受群众监督,为讲习员提意见。充分运用好考核结果,计入干部职工年终考核,全面提升讲习考核科学化水平。
  讲习宣传广泛化。整合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资源,积极宣传讲习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扩大群众知晓率和影响力,增强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讲习成效实用化。讲习活动使群众思想意识有大转变、产业结构有大调整、脱贫攻坚有大突破,形成了干群同心、攻坚同力、决胜贫困、同步小康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