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带头创基地 百姓务工有盼头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8-06 阅读:198
干部带头创基地 百姓务工有盼头
——新发乡华沙村调整产业结构助力脱贫小记
记者 马召凤
盛夏时节,新发乡华沙村却是闹哄哄的,在当地合作社一眼望不到边的辣椒基地里,30多名工人背上背篓、手里提着袋子正在采摘新鲜辣椒,一边忙碌着手里的活路,一边不停地和同伴唠嗑着家常。
2017年以前,新发乡华沙村还是一个产业结构单一,常年依靠传统农作物发展经济的村庄。如今,该村通过派干部职工到村上带领老百姓创建基地,大力发展辣椒产业和经果林种植,真正带领百姓实现脱贫致富。
在华沙村的辣椒基地上,40多岁的贫困户王兴春是众多工人中的一员,去年,他把家里的两亩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成为了基地里的长期工人。
“以前我们种两亩多地,一年能收1000多斤包谷,几百斤红豆,一亩地最多2000块钱收入,现在把土地流转了,我们就在基地上做工,一个月有2000多块的收入,比我们自己种地划算多了。”说起土地流转,王兴春一脸的轻松。
而在之前,王兴春一直在和土地较量,怎么也种不好的土地,怎么也发不了家的产业,一度让这个贫困家庭空叹气。
2017年,“成立脱贫攻坚产业办,干部带头创基地。”这样的口号一出,新发乡开始打响了产业发展集结号。把乡镇干部下派到各个村落,充分了解各个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后,带领当地百姓创立发展基地,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为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
在创新产业发展过程中,新发乡脱贫攻坚产业办工作人员朱华个人投资了20多万元在华沙村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起了辣椒基地。
“我们到村里来,一方面能更好地把相关政策宣传到村到组到户,另一方面能给百姓提供一定的技术培训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指导。”朱华说。
“决定种辣椒,短期见效快,产业脱贫需要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朱华和华沙村村两委一起制定了脱贫方案,决定先发展辣椒种植150亩,然后在分片区的实行经果林种植。
辣椒基地的建立,首先把该村贫困户纳入进来,以贫困户优先学习技术、优先就业的方式,为当地40户贫困户提供了稳定就业,在基地打工的贫困户每月能有2000元至3000元的工资收入。
“我家两口子都在基地上打工。”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王兴春一家每年能挣3万多元的工钱,同时还参与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当中,自己也种了两亩辣椒,加上工资收入和土地流转费,夫妻俩每年收入就超过了5万元。如今,王兴春表示,自己不仅能将自家的土地整理得井井有条,还能在合作社辣椒基地里打工赚钱,学种植技术,真是一举几得。
合作社的辣椒基地为当地不少农户带来了盼头,贫困户龙小花笑得合不拢嘴,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够就业、赚钱,这些曾是她想都不敢想的。
“有了这样一个打工的地方,不仅方便我们上班,有时候家里急用钱还可以提前预支用。”龙小花说,每年她家里几个学生3万多的学费和生活费,基本上都是靠在辣椒基地打工来解决,现在,有了稳定的班上,家里生活起来不像以前那么紧巴巴的。
在华沙村,像王兴春、龙小花一样受益的农户很多,辣椒基地每天的用工量在30人左右,农忙的时候一天甚至有60余人,日工资从60元到80元不等,而更重要的是,基地的工人一面打工,一面学习技术,利用学到的技术还自己种了辣椒,进行自我发展。
除了辣椒产业,今年,华沙村还变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先后规划种植了猕猴桃380亩,新增核桃1000余亩。加上之前零散种植的核桃,全村共计发展1500亩经果林。
如今,新的产业已成为华沙村产业经济的主导,为华沙村致富带来了希望。